內容介紹
內部讀物
作者介紹
《舒倫堡回憶錄》
——納粹德國的諜報工作
原著 瓦爾特·舒倫堡
希特勒德國的特工機構和本書作者舒倫堡簡介
本書作者瓦爾特·舒倫堡1910年生於薩爾的一個商人家庭。1929年舒倫堡進入波恩大學,1933年畢業,恰好是希特勒上台的那一年。舒倫堡為了謀取晉升之階,參加了納粹黨,加入了黨衛隊,不久就被吸收到黨衛隊的特工機構——情報安全局工作。他從事特工歷12年之久,在納粹的特工系統中是最年輕而又提拔最快的一個,1944年時已是希姆萊手下實際統攬特工大權的人。舒倫堡很得希姆萊的崇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他利用這一優越條件,極力加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轉而利用希姆萊,企圖同西方言和。
德國戰敗以後,舒倫堡隨伯拉多特伯爵避居瑞典。1945年6月,他被帶回德國出席紐倫堡法庭,但他是作為戈林、里賓特洛甫及其他納粹首腦受審時的證人,孩子到1948年1月,他本人才開始受審,審問持續了十五個月,美國軍事法庭宣判他只犯有兩項罪名,而且考慮到他在戰爭後期曾幫助集中營的盟國囚犯脫逃,又減輕了判刑,所以他只被判處六年徒刑,刑期自1945年7月算起,但1951年舒倫堡刑期未滿即因病獲釋,他避居瑞士,開始撰寫回憶錄,不久瑞士當局要求他出境,他又遷居義大利,1952年3月病逝在都靈。
舒倫堡所在的特工機構,屬於納粹黨衛隊,後來成為希特勒德國最有權勢的特工機構。這裡,簡單敘述一下德國特工機構的狀況。
1929年1月希姆萊被任命為黨衛隊最高長官時,但衛隊還不過是希特勒的私人衛隊,總數還不到300人,到1933年1月,黨衛隊就已經擴大到5萬2千人,在褐衫衝鋒隊內部形成一支精銳衛隊。在1934年6月30日的大清洗中,衝鋒隊領導人羅姆被殺,當時,希特勒的黨衛隊承擔了執行逮捕和處決的任務,由於這個“功勞”,黨委隊獲得了獨立組織的地位。在黨衛隊內部,早在1931年就建立了一個特工機構,叫情報安全局(SD)。1934年夏季,情報安全局在希姆萊的主要助手海德里希的領導下進行改組,成為納粹黨內唯一的情報和反情治單位。當時屬於政府系統的保全警察中,還有一部分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力量,控制在普魯士總理戈林的手中,名義上擔任巴伐利亞警察總長的希姆萊,為了奪取蓋世太保的控制權,同戈林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戈林終於在1934年4月把這一權位讓給希姆萊,希姆萊在1936年7月成為全部德國警察的領導人。
1939年9月成立的國家保全總部,把保全警察、蓋世太保和黨衛隊的情報安全局合併成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由海德里希一手創立和領導,把偵察與情報、審訊與逮捕、用刑與處決的一切大權都集中在極少數的幾個人手中,保全總部下設七個處:第一處管人事,由海德里希監管;第二處是司法組織;第三處是原來的情報安全局,以後專搞國內或占領區內的社會情報工作,由奧倫道夫主管;第四處是蓋世太保,由繆勒主管;第五處主管刑事警察工作,處長聶伯;第六處是由原來情報安全局劃出的國外政治情報處,處長過去是約斯特,後來由舒倫堡接替;第七處主管思想審查工作。
德國另一個主要的特工組織是德軍最高統帥部軍事情報處(Abwer),它是德國國防軍於二十年代後期建立的軍事諜報組織,開始時規模很小,到二戰時才成為同英國諜報處,法國第二局齊名的龐大諜報機構。下轄三個部門,第一處主管收集軍事情報;第二處主管心理戰、顛覆活動和破壞活動;第三處主管反間諜和保全工作。在每一個軍區、軍團甚至軍和師中,都有類似的諜報組織,在中立和友好國家中,也建立了組織,主要任務是利用那些地區作為基礎,對第三國(所在國的鄰國或敵國)進行工作。希姆萊、海德里希和後來的舒倫堡都蓄意吞併這個機構,但直到1944年,他們才找到軍事情報處首腦卡那裡斯進行反希特勒的秘密活動的機會,逮捕了卡納里斯,解散了這個組織,吞併了其中的部分機構和人員。
德軍派駐國外的武官也是收集軍事情報的一支力量,但組織上不屬於上述的軍事情報處。
德國外交部有他自己的諜報機構,有權使用德國一切駐外代表人員,
德國還有許多“協會”、“研究機關”之類的組織,實際上擔負著情報任務。例如所謂的“空軍研究處”,除了公開業務之外,還負責秘密電話和無線電的監聽。
舒倫堡進入情報安全局以後,曾長期負責配合蓋世太保在德國和德占區進行反間諜工作。1941年6月德國發動蘇德戰爭時,為了加強對蘇情報工作,蘇倫堡被調充國外政治情報處處長。1944年夏天,舒倫堡又從被解散了的德軍最高統帥部軍事情報處接收了國外情治單位和人員,實現了他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外情治單位的野心。
舒倫堡在納粹黨內資歷不深,但卻使一個野心頗大的幕後人物,他是納粹統治集團中特別是從事情報安全工作的重要集團中唯一著有回憶錄的人,因此,這本書頗有一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