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文名:舌蝦虎魚
學名:Glossogobiusgiuris
英文名:Tank goby
命名者:Hamilton Buchanan,1822年命名
俗名:久爾舌蝦虎魚 恆河阿胡鰕虎魚 舌蝦虎魚 舌鰕虎魚
舌蝦虎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沿岸漁民的喜愛,但由於其個體小,數量少,長期以來並未受到重視,國內外對其研究也非常有限,僅見對其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的簡單描述。
舌蝦虎魚(Glossogobiusgiuris),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
形態與習性
舌蝦虎魚(G.giuris)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中大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沙至沙泥底的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至淡水域的石或朽木下穴棲。晝伏夜出,黃昏始覓食,主要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尾柄長側扁。頭尖大略平扁,吻長尖突,頭背平,微隆凸。眼小,位背側,微突出於頭背。鼻孔兩對而相接近,前鼻孔短管狀,後鼻孔較小,圓形,邊緣隆起,緊鄰眼前方。口大,前位,向下斜裂,下頜稍長,上下頜具多行絨毛狀尖細齒,排成帶狀,外行和下頜內行齒較大。唇厚,舌游離,前端分叉(舌蝦虎魚特徵)。鰓孔大,峽部窄,具假鰓。身體灰褐色至淺灰綠色,背色較深,腹部淺色,體側具4至5個雲狀黑縱紋,頭側從唇下方穿過眼部至項部具一黑縱紋。體被櫛鱗,胸和腹部被圓鱗,頭僅鰓蓋上方與項部有鱗,無側線。第一和第二背鰭分離,第一背鰭後方具一暗斑,第二背鰭及尾鰭淺褐色,具多列節狀黑斑,腹鰭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及婚姻色均顯著,雄性體色濃暗,頭大唇厚,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小,腹部脹白。繁殖期春夏4至8月,雄魚於大石或較平的底物下沙泥挖管道,雌魚入穴產卵,幼魚孵化前守巢,約2年成熟,體長約20厘米。地理分布
舌蝦虎魚屬(Glossogobius)廣泛分布在溫帶至熱帶沿岸,主要分布在南海周緣與西太平洋區的沿岸及島嶼,中印半島,東北至俄羅斯庫頁島,東至西南太平洋島嶼,南至南非、印尼及澳洲,西至印度及非洲西岸。全球約25種。「舌蝦虎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南部及台灣,東北至日本,東南至西太平洋澳洲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西至馬達加斯加、孟加拉及非洲東岸,南非亦有其分布。在香港僅分布於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文化資料
舌蝦虎魚(G.giuris)體型不大,主要產於南方沿岸暖水,分布廣,但因產量不夠多,在大多數產地僅屬次要或不入經濟種類,中國南部及台灣某些地區,偶見與沿海河口雜魚油炸以供食用。性格溫順,要求較佳水質,成水族愛好者的飼養對象,適合中或大型魚缸以鹹淡水或海水飼養,置以幼沙及礫石藏身。野外觀察宜於春秋間黃昏及晚上,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邊緣可見蹤影,保護色強,受驚時迅速躲入鄰近石或沙泥下,若發現,於岸邊靜心觀察為佳。生態檔案
舌蝦虎魚(G.giuri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廣泛分布沿岸河口鹹淡水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的「紅色名錄(RedList)」(簡稱:IUCNRedList)上未被列入任何瀕危類別。往昔在本港各河口屬常見種,但近十數年於眾多棲地數量顯著減少趨於消失,情況越見惡化,尤其在大型河口是河水污染及土地發展影響而嚴重衰減的物種,不容忽視。筆者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紅樹林及河口,以讓這物種恢複數量。物種故事
舌蝦虎魚(Glossogobiusgiuris),是在1822年,由駐印度之蘇格蘭醫生及博物學家布坎南.漢密爾頓(FrancisBuchanan-Hamilton,1762-1829),在《河及其支流魚類的記述(AnaccountoftheFishesfoundintheRiverGangesanditsbranches)》中,根據采自印度的標本,以「久爾蝦虎魚(Gobiusgiuri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久爾舌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Glossogobius」是希臘阿提卡(Attica)語「glossa」的拉丁語「glosso」及拉丁語「gobio/gobius」的併合,意思是「舌」及「鮈」;而種名「giuris」是印度孟加拉的地名「Giur」及希臘語「-iDOS」的拉丁語「-is」詞尾組成,分別是「久爾」及「之女」的意思。【訂正:Rhinogobiusgiurinus之漢語學名,應為「似久爾吻蝦虎魚」】
中國的首次紀錄,是1846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oftheBritish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上《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ontheIchthyologyoftheSeasofChinaandJapan)》中,根據澳門採得個體描述的「平頭蝦虎魚(Gobiusplatycephalus)」,為本種同物異名。香港首次紀錄,是奧地利動物學家克內爾(RudolfKner,1810-1869),在1867年《動物學報告,魚類(ZoologischerTheil,Fische)》中,采自香港的「久爾蝦虎魚(Gobiusgiuris)」。
「舌蝦虎魚屬(Glossogobius)」的建立,是在1862年,由美國魚類學者吉爾(TheodoreNicholasGill,1837-1914),《紐約自然科歷史演講年報(AnnalsoftheLyceumofNaturalHistoryofNewYork)》第7卷上的論文〈采自亞馬遜河的蝦虎亞科新屬的描述(DescriptionofanewgenericformofGobinaefromtheAmazonRiver)〉【訂正:1859年審閱,1869年出版】中,以理查森(J.Richardson)1846年發表的「平頭蝦虎魚(Gobiusplatycephalus)」作模式種而建立。
營養分析
舌蝦虎魚肌肉中水分含量高於斑駁尖塘鱧,與中華烏塘鱧和鱖接近,而低於草 魚和鱅;粗蛋白含量高於草魚,與鱖和 鱅接近,而低於斑駁尖塘鱧和中華烏塘鱧;粗脂肪含量高於斑駁尖塘鱧和鱅,而低於其它幾種經濟魚類;粗灰分含量除低於鱖外,高於其它幾種經濟魚類(表1)。魚類的營養價值主要決定於魚肉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多少。舌蝦虎魚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介於其它經濟魚類之間,說明它是一種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相對較好的魚類。
胺基酸組成分析
舌蝦虎魚肌肉中胺基酸總量為15.80%(鮮樣),低於施氏鱘(19.42%)、達氏鰉(17.79%)、2齡山女鱒(17.43%)和斑駁尖塘鱧(16.23%),而高於黃顙魚(15.15%)。含有常見的18種胺基酸,其中包括8種必需的胺基酸(EAA):Thr、Val、Met、Phe、Ile、Leu、Lys、Trp;2種半必需胺基酸(HEAA):His和Arg; 8種非必需胺基酸(NEAA):Asp、Glu、Ser、Gly、Ala、Tyr、Cys、Pro。從胺基酸組成上看,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占2.39%,其次為Lys、Asp、Leu,而Cys含量最低,為0.07%,這一組成特點與中華鱘一致。谷氨酸不僅是鮮味胺基酸,它還是腦組織生化代謝中的重要胺基酸,參與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的合成;賴氨酸的含量為1.52%,僅次於谷氨酸,位居第二,Lys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參與體蛋白的合成,所以賴氨酸被稱之為“生長性胺基酸”。評價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必須依據胺基酸的含量和組成,特別是8種必需胺基酸含量的高低和構成比例,是決定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重要因素。在8種必需胺基酸中賴氨酸的含量最高,賴氨酸是人乳中第一限制性胺基酸,因而,舌蝦虎魚也是優質的催乳食品。表2還顯示,舌蝦虎魚肌肉中必需胺基酸占總胺基酸的比值(WEAA/WTAA )為40.99%,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比值(WEAA/WNEAA )為82.96%。根據FAO/WHO的理想模式,質量較好的蛋白質其組成胺基酸的WEAA/WTAA為40%左右,WEAA/WNEAA 在60%以上[8],可見,舌蝦虎魚的肌肉胺基酸組成符合上述指標要求,即胺基酸平衡效果較好,屬於優質的蛋白質。
脂肪酸組成
舌蝦虎魚肌肉中主要含有16種脂肪酸(表5),即5種飽和脂肪酸(SFA),5種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6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其中,SFA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為C16∶0;MUFA中含量最高的為C18∶1ω9c ;PUFA中含量最高的為DHA,其次為C20∶4ω6 和EPA。PUFA在舌蝦虎魚肌肉中占20.88%,低於斑駁尖塘鱧[7](28.41%),但明顯的高於光倒刺䰾[16](11.7%)和中華倒刺䰾[16](11.23%)。脂肪是加熱產生香氣不可缺少的物質,尤其是高含量的PUFA能顯著地增加香味,同
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的多汁性。本研究中,舌蝦虎魚肌肉中PUFA含量較高,研究發現,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具有明顯地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壓、提高生物膜液態性、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
病率。 舌蝦虎魚的EPA質量分數為3.94%,DHA質量分數為8.10%,明顯的高於斑駁尖塘鱧 (EPA2.24%、DHA4.74%)、光倒刺䰾(EPA 1.16%、DHA2.56%)和中華倒刺䰾(EPA0.87%、DHA3.08%)。EPA和DHA為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存在於魚類脂肪內,現已發現自然界中僅硅藻、紅藻和褐藻等可以自身合成EPA與DHA[10]。魚類則是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EPA 與DHA便在體內積聚起來,隨著其藥理作用和臨床套用的研究發現,EPA和DHA已被稱為人和動物生長發育的必需脂肪酸[14]。舌蝦虎魚肌肉中EPA+DHA總質量為12.04%,高于山女鱒、光倒刺䰾和中華倒刺䰾等淡水養殖魚類,這可能是由於舌蝦虎魚生活在野外,能從環
境中不斷富集EPA和DHA,使其肌肉中該兩種脂肪酸的含量相對較高。可見,舌蝦虎魚肌肉中具有比較豐富的PUFA營養,其中,EPA和DHA的含量也較高,說明舌蝦虎魚具有一定的食用價值與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