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舉棋不定 ( jǔ qí bù dìng )
解 釋 舉:拿起,拿著。拿著棋子,不知該如何下。比喻猶豫不決。
出 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新唐書·鬱林王恪傳》:“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則敗,況儲位乎?”
典故:春秋時期,衛國的國君衛獻公驕奢殘暴,引起人們的不滿與憤怒。後來,衛國的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軍事政變,將衛獻公趕下台,立別人當了衛國國君。後來,寧惠子臨死前覺得自己做錯了,便將兒子悼子叫到身邊對他說:"我的兒子呀,當初你的父親一時魯莽,驅逐了國君。現在我知道做錯了,看來,只有你能幫我改正我的錯誤了。把衛獻公接回來吧。”說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國外的衛獻公聽說寧惠子已死,便開始了復國的活動。他派人同寧悼子聯繫,並許諾自己回國後一定要讓寧悼子掌權,自己不管朝政。
寧悼子有些心動,於是和眾大臣們在一起商議。
大家都反對寧悼子做這樣的蠢事。其中有一個大夫說:“想十二年前,你們寧家驅逐了衛獻公,並沒什麼過錯。可現在又要接衛獻公回來,我想這會很危險。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舉棋不定就會遭到失敗。對待一個國君的廢與立更是這樣,猶豫不決就會招來滅族之禍。”
寧悼子獨斷專行,不聽勸說,迎回了獻公反而被獻公用計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