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莊礦井

井田位於兗州煤田的東北隅, 北部以滋陽斷層為界,南部以C-1號孔與35號孔之連線線與鮑店礦井為界,東部(深部) 以章村斷層東54號孔至218號孔聯線的垂切線及小廠斷層與東灘礦井為界,西以兗州城安全煤柱接上組煤層露頭為界,下組煤以鋪子斷層及以西17層煤-400垂切線為界。

簡介

南北走向長10.6公里,傾斜東西寬4.7公里,面積約54平方公里。 地質儲量78983.3萬噸,設計儲量58940.8萬噸,可采儲量38170.5萬噸。 井田含煤地層為石炭二迭系,其上部為第四系地層所覆蓋,厚度一般為180米左右。煤層埋藏平穩,呈單斜構造,傾角2~14°,共有可採煤層七層,即2、3、6、10下、15上、16上、17層,其中3、16上、17三層為穩定可采,其他四層為局部可采,可采總厚度為13.74米, 其中主採煤層三層煤平均厚度為8.65米,占可采儲量的三分之二,其他層煤厚均在一米左右。主要可採煤層屬低硫中灰中等可選至易選煤,為良好的煉焦配煤和動力用煤。礦井屬低沼氣礦井,可採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和自燃發火傾向。礦井年生產能力300萬噸,日產原煤一萬噸,年設計工作日300天,礦井服務年限91年。

勘察歷史

礦井第一次建設始於1966年8月8日, 由原華東煤炭設計院設計,年生產能力180萬噸,稱“八八礦”,由煤炭部第三十二工程處施工。1967年停建。停建時完成井筒掘進20米,地面建築面積15143平方米和部分輸電線路等工程,共投資129萬元。1973年,山東省煤炭設計院重新編制設計方案,主井筒的位置向北移約200米。1975年5月主井正式開工。按大包方式由兗州煤炭生產建設指揮部組織力量,用會戰的方法,組織礦井建設。 參加礦井施工的單位分工負責。凍結鑽由山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169隊和指揮部凍結地質隊施工;凍結由第六工程處施工;礦建工程由第三十二工程處為主,第一工程處施工東風井區;土建安裝以第三十七工程處為主,第一工程處、第三十二工程處、第七十工程處施工部分土建安裝工程;兗州縣建築公司施工部分民用建築工

程;鐵路由第二工程處施工;綜采設備安裝由生產單位自行安裝。井筒施工順序是主井→副井→西風井→東風井。四個井筒的表土段均為雙層鋼筋混凝土井壁。表土段外井壁採用短段掘砌,組織正規循環作業。基岩段施工採用人抱鑽、淺孔爆破、錨噴臨時支護, 0.565立方米抓鬥長繩懸吊抓岩,雷射指向等新技術。主、副井和西、東風井最大湧水量分別為123立方米/時、 49立方米/時、75立方米/時、48立方米/時,均採用井內工作面注漿治水。主要峒室按常規施工,平巷組織快速掘進。土建工程在主、副井未到底之前,抓緊外圍工程和地永久性建築,井筒到底後,分階段抓重點,統籌安排工序,交叉平行作業,組織快速施工。主、副井井塔的基礎施工,首次採用群井疏乾降水,機械化配合作業,塔身採用液壓滑模,並在施工中不斷改進工藝,創造新的經驗。安裝工程,1979年開始施工副井提升系統和井下排水系統;1980年施工主井提升系統和井上下供電、 供熱系統。1981年7月,山東省煤炭局興隆莊礦井交接驗收辦公室提出的竣工驗收報告經國家驗收委員會驗收同意。 評級驗收490項,其中合格477項,合格率97.3%,優良237項,優良品率48.4%。同年12月礦井正式投產,當年生產原煤128976噸。礦井投產後,堅持邊掃尾、邊生產、煉隊伍、打基礎,生產水平逐年提高。到1985年完成建井掃尾工作,礦井基本建設歷年實際投資總額44266.08萬元。1986年生產原煤300.39萬噸,超過了礦井設計生產能力,1987年被煤炭部命名為全國首批“現代化礦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