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中學[貴州省貴陽市興農中學]

興農中學[貴州省貴陽市興農中學]
興農中學[貴州省貴陽市興農中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興農中學創辦於1993年8月,取名興農中學,意為興旺發達農村教育事業。前身是“貴陽市白雲區艷山紅鄉私立興農職業學校”,當時僅有36名(後增至44名)初三補習生。1997年經市教委批准,更名為“貴陽市興農中學”;1998年經市教委同意,定名為“貴陽市白雲興農中學”。在省市區黨委、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幫助和以貴陽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下,學校有了長足的發展。2004年經省教育廳評估,2005年被批准成為貴州省二類示範性高中,2010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貴州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樣本學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社會認可,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學校”、“五好學校”、“貴陽市先進學校‘、“先進民辦學校”,被譽為貴州省民辦教育的一面旗幟。 興農中學各種教學、生活設備設施基本齊全,校園綠化、美化、硬化、文化、潔化,環境優美。

基本信息

辦學條件

興農中學 興農中學

興農中學位於貴陽市白雲區繁華地段,北與通化路相連,南與同心西路相靠,西與白雲中路相依,東與雞場斜陽新村相鄰。距與貴遵高等級公路相交的貴陽繞城高速公路曹關出入口不到1公里,離貴遵高等級公路沙坡出入口僅4公里,距貴陽市行政中心不足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學校本部占地面積210餘畝(不含烏當校區及學生生產實踐基地約150畝),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學校建設獨具特色,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為一體的現代化樓群和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人文景觀在這裡和諧相融,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和育人環境。學校按省級示範性高中辦學標準,配置軟硬體教學實驗設備,為教學提供了優良條件。

興農中學校園一角 興農中學校園一角

學校2012—2013學年有110個教學班,5800餘名學生、586名教職員工(其中專任教師323名)。有國中、高中、高中補習部等教學樓共4棟(不含烏當校區)以及理化生實驗室、桌球館、圖書館、健身房、浴室、食堂綜合樓、騂龍文昌書院、6棟教師公寓(共210套)和可供5700餘學生住宿的8棟學生公寓(不含烏當校區)。各種教學、生活設備設施基本齊全,校園綠化、美化、硬化、文化、潔化,環境優美。

烏當分校廣場 烏當分校廣場

學校堅持“發揮民辦教育體制之優勢,傳承公辦教育治學之精華,爭公辦學校之不爭,補公辦學校之薄弱”的辦學理念,以“本人有學習潛力、父母有強烈願望、家庭有經濟條件,進不了重點中學重點班”的中等生為生源主體,同時招收一部分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的農村學生,對他們的各項費用或減或免,使之作為中等生學習的榜樣、行為的表率,“優差相幫”。針對中等生“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差”的實際,制訂並實施使之成人成才的教育教學計畫。面對相當部分上不了高中錄取線或因基礎差上高中聽不懂、跟不上的國中畢業生中不少人棄學浪蕩社會,走上犯罪道理的現象,創辦高中預科班,為他們“補習基礎、糾正習慣、樹立信心”。自編校本教材(80%國中知識,20%高一知識,並做好基礎銜接)、小班額、安排優秀教師任教,夯實其國中基礎,著力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一年後進入興農中學高一年級學習。

學校把“愛興農、更愛興農的學生”作為第一標準,從湖北、湖南、山東、四川、重慶等教育發達地區引進90%以上的教師,教師食宿均在學校,無人情往來的拖累耽誤,專心致志教書育人。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實行教師最佳化組合,薪酬最佳化分配,不以職稱分高下,只憑德能論優劣。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對學生實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寄宿制使教師全天候與學生同在學校,可以面對面教育學生,手把手教其學習,在為中等生補習基礎的同時培育優秀學生。學校厚德重教,利用一切可用載體,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感恩、學會相處。堅持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全方位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近三年來,學校考生二本以上上線均達70%以上,一本上線達27%。學校以“服務讓家長省心,教育讓學生安心,管理讓家長放心,質量讓家長信任”為治校方針並狠抓落實,因為生源爆滿,供不應求。2007學年至今,每學年均以800人的數量遞增。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社會認可,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學校”、“五好學校”、“貴陽市先進學校‘、“先進民辦學校”,步入了可持續發展軌道。目前,學校以進一步提高教職員工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服務態度和學校的管理水平參與教育競爭,為社會提供選擇教育,滿足教育對象之需,著力打造品牌學校,推進學校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發展。

辦學理念

獨山分校遠景 獨山分校遠景

學校堅持“發揮民辦教育體制之優勢,傳承公辦教育治學之精華,爭公辦學校之不爭,補公辦學校之薄弱”的辦學理念,以“本人有學習潛力、父母有強烈願望、家庭有經濟條件,進不了重點中學重點班”的中等生為生源主體,同時招收一部分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困的農村學生,對他們的各項費用或減或免,使之作為中等生學習的榜樣、行為的表率,“優差相幫”。針對中等生“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差”的實際,制訂並實施使之成人成才的教育教學計畫。面對相當部分上不了高中錄取線或因基礎差上高中聽不懂、跟不上的國中畢業生中存在不少人棄學浪蕩社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現象,創辦高中預科班(現“四年制高中“),為他們“補習基礎、糾正習慣、樹立信心”,安排優秀教師任教,夯實其國中基礎,著力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樹立信心,培養學習興趣。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以“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立足學生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教學”作為興農中學的民辦特色,因材施教。寄宿制使教師全天候與學生同在學校,可以面對面教育學生,手把手教其學習,在為中等生補習基礎的同時培育優秀學生。學校厚德重教,利用一切可用載體,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感恩、學會相處。堅持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全方位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刻苦與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夯實基礎。

師資力量

學校把“愛興農、更愛興農的學生”作為第一標準,從教育發達地區引進90%以上的教師。教師食宿均在學校,無人情往來的拖累耽誤,專心致志教書育人。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實行教師最佳化組合,薪酬最佳化分配,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發展規劃

騂龍堂 騂龍堂

興農中學多次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評為“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學校”、“五好學校”、“貴陽市先進學校”、“先進民辦學校”,步入了可持續發展軌道。學校一方面加大硬體投入,利用新規劃的63畝土地擴建教學樓、科學藝術樓、辦公樓、公寓樓,以及其他輔助建築,完善教學、體育運動及生活設備設施,另一方面以進一步提高教職員工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服務態度和學校的管理水平參與教育競爭,為社會提供選擇教育,滿足教育對象之需,著力打造品牌學校,推進學校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發展。

高考成績

學校作為貴州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樣本校,全方位進行“1+2”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2000年有高中畢業生以來,為高等學校輸送了二本以上學生3000餘人,連年有考入北大、清華、浙大、武大等院校的學生。2009年928名學生參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線550人,其中一本上線225人,600分以上8人,北大、清華各1人;2010年1055名學生參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線711人,其中一本上線294人,600分以上6人;2011年1082名學生參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線766人,其中一本上線269人,600分以上5人。2012高考,興農中學參考總人數為1236人。成績在600分以上的學生達31人。上清華、北大分數線3 人,679分、675分、671分,在全省高考成績排名中分別占25名、30名、38名。一本上線計349人,二本以上上線計894人。二本以上升學率72.3%,再創歷史新高。教育教學質量得到社會認可,學校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學校領導

個人簡介

蒲邦順校長 蒲邦順校長

蒲邦順,1942年生,漢族, 四川省 南充縣人,1965年四川師範大學畢業後,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主要任教)至1982年。1985年由四川省蓬安周口中學調貴州六枝礦務局一中任教(中教高級)。1989年應聘貴陽白雲二中任副校長。1993年創辦興農中學任校長至今。由於興農中學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蒲邦順多次被評為“貴陽市各界人士為‘四化’、為‘兩個文明’建設、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個人”;被評為”貴州省優秀教師“;幾次被評為”民進全國先進會員“和”全國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受表彰,進京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的接見;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赴京受到教育部部長周濟的接見,同時接受人民日報等28家媒體的採訪;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專家“稱號;被授予”貴州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人物“稱號;被評為”2010年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被評為”感動貴陽教育十大人物“。2002年當選貴陽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2003年任貴州省教育學會副理事長、民辦教育學會副會長至今。

事跡簡介如下:民辦貴州白雲興農中學的創辦者、校長、法人代表。根據民辦教育的發展特點提出了使用與學校生存、發展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苦心經營,使得興農中學由一個農家小院式的民辦學校發展成為占地140畝、自建校舍6萬多平米、全省規模最大、辦學條件較好的民辦完全中學,為貴州省民辦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出身農村,堅持“興農”的辦學宗旨,從97年開始每年拿出數十萬元用語扶持農村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使“興農中學”名副其實。

民辦貴陽市白雲興農中學成立於1993年8月。開辦時只有3000元啟動資金,租用農舍做校舍,30多名學生,條件十分簡陋。經過十年艱苦奮鬥、苦心經營、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學校已擁有占地140畝校園、6萬多平方米嶄新的校舍,教學、生活設施基本齊全,師生員工5400多人,成為全省規模最大,辦學條件較好的民辦完全中學。

興農中學自2000年開始有高中畢業生,到2003年,共有577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443人考入國內全日制本科院校,其中150人考入211工程院校和重點院校,連續三年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國內名校。學校管理有序、學風良好、教師敬業,有良好的社會聲譽。興農中學的成功,引起社會極大關注,教育部督學張鳳鳴等一行兩次考察興農中學,稱讚該校為“民辦教育之星”、“十年羽翼滿,騰飛在高原”,教育部巡視員瞿延東視察興農中學時認為“興農中學的經驗,對貴州乃至全國農村貧困地區都有借鑑作用”。全國政協常委、北京政協副主席梅向明考察時稱讚該校和校長蒲邦順是“民辦教育楷模,四化建設尖兵”。2003年十二月,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體改辦、省教育廳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興農中學進行了專題調研後認為“興農中學為我省培養了相當數量的人才;為我省引進了一批骨幹教師;為我省節約了每年近四百萬的教育經費;為我省解決就業困難是作出了一定貢獻。”“省內外教育行政部門和公辦民辦學校領導也紛紛慕名前往興農中學參觀考察,可以說,興農中學已成為我省民辦教育的視窗,全國民辦教育的亮點”。

四個閃光點

興農中學是由一個農家小院走出的民辦學校,十年發展具有如此規模,如此影響,不能不與他的創辦人、校長、法人代表蒲邦順聯繫在一起。我們認為蒲邦順同志身上有四個最突出的特點或者說是閃光點:

一、辦學目的明確且奮鬥精神可嘉: 興農中學辦學之初,無場地、無資金,其辦學之艱苦不難想像;十年時間,興農中學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積累到今天,其辛苦勞累可言而喻;由36個農村學生,發展到2000多人,要打出名聲;爭得社會承認,要聚集並且相對穩定近300人的教職工隊伍,把學校管理得井然有序,除了個人能力以外,還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在自己老之將至甚至年過花甲之時,能積攢每一分錢投入學校發展,自己卻十年如一住在辦公室,在新建的一百多套教師公寓以後仍向教師們宣布,只要有一位教師沒有住進公寓,我就住在辦公室,每天風塵朴朴,為學校發展奔波,這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多么執著的為教育事業奮鬥的精神,從他十年如一日的奮鬥足跡,就不需贅言了。蒲邦順在全省、全市民辦教育經驗交流會上都說過的一句話“想辦好學校就攢不了錢,想攢錢就辦不好學校,至少十年二十年之內如此”,表達了他至少在這十年中,。七中只有辦好學校的目標,沒有考慮過個人享受,個人經濟的得失。

二、善於學習,思想活躍,眼光敏銳,決策果斷。

蒲校長講“校長是民辦學校這條船的船長,船長既要掌航領航,更要關心載船之水的水情。”他關注社會形勢對教育帶來的影響,及時把握時機,加速學校的發展。99年,他預計到高中擴招的可能性;搶修一幢1萬平方米的教學樓,3月動工8月竣工,使興農中學半年之內,從300多學生的規模,一下擴展到1200多學生的規模;97年,他提出“興農中學是一棵樹,栽在白雲區;栽在貴陽市,就等於栽在花盆裡,不可能長大。要使興農中學這顆樹枝繁葉茂,必須搶在生源大戰之前,把他的根種向全省。”在他的決策下,興農中學現在已有85個縣市的學生,也許是全省公民辦學校中,生源最廣的學校。

蒲校長在6年前就提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變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學校應從高高在上的傳統地位轉化為教育消費者服務的服務地位,為他們服務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合格勞動者。”

蒲校長認為,以興農中學現有的條件,現有的聲譽,還不足以與省內重點 中學爭奪生源。在整個生源結構中,優等生是少數,中等生是大多數。既然是優等生又有重點中學可讀,他們不會交高價讀興農中學。那些進重點中學無門或不堪重負,進普通中學又怕荒廢的中等生,雖然難教一點,家長願交較高的學費,這是一種等價交換。只要我們教好中等生,我們就有無盡的財源,我們就能生存發展,教育也應和企業一樣,在需求中尋求市場。蒲校長把自己教育的對象主要定位在中等生,又在中等生中培養出這么多本科甚至重點的大學生,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正確定位為興農中學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積累。蒲校長向全體教職員工提出“為了我們的事業同時也為了我們的利益而奮鬥”,“有作為才有地位,有事業才有利益,有奮鬥才有成功”等等。以上這些提法未必百分之百的正確,他的這些理論,或是一種探索,或是一種實踐;或從本質上講就有一定的正確性。但這些理念,卻使興農中學多數教職員工和蒲校長在一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走到了今天。

三、深謀遠慮,探索貴州特色的民辦教育模式:

興農中學開辦之初和發展之中,條件那么差,資金那么緊張,但他拒絕了老闆入伙,按他的話講,“我要辦學,他要賺錢,怕合夥者志不同道不合扯皮。”他認為,“股東的糾紛,老闆校長的摩擦,內行外行的矛盾”使很多學校垮台。

但在興農中學根基已穩,規模已成後,他在2003年元旦全校教師大會上公然宣布“興農中學不是我個人的財產,是人民的,是社會的;是忠於興農中學教育事業的教師們的,興農中學要不斷吸收師德高尚,忠於職守,業務精湛的教師成為學校的股東,成立董事會;聘任校長管理學校。使學校永遠在愛教育、懂教育的校長領導之下前進、發展。”辛勞發展學校的同時,更想到學校的長治久安,穩健發展,難能可貴,使深受教師們感動。

蒲校長認為,教師思想素質的差異,業務能力的差異,對教育事業熱愛程度的差異,應該帶來物質待遇的差異,如果不承認這一差異,人才的潛力不能發揮,學校的發展會受到制約,下一步的改革,應該以承認差異;解決差異為中心,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的潛在中心。從下學期開始,蒲校長已準備把企業管理的一些原則與制度引進,嫁接到學校,進行一次改革的嘗試。

四、扶貧濟困,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蒲邦順出身農村,辦學後取了一個最帶泥土味的名字“興農中學”,在眾多的民辦學校中或許是絕無僅有的。開辦之初,他向農民提出“你們養好豬,我們教好書,用你們的勞動與教師的勞動交換;改變孩子的命運”,他規定“農民可以用米、用菜、用乾辣椒等一切學校可用的物品抵交學費”。他的種種方便農村學生就學的措施,受到農民的歡迎,中央電視一台以“你們養好豬,我們教好書”、中央教育台以“一所農民歡迎的學校”報導過他的辦學事跡。97年開辦高中以後,蒲校長向每一個貧困縣教育局發信,表示“願出資資助那些與他求學時有相同困境的農村品學兼優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為那些可能是國家的棟樑之材卻貧困的幼苗奉獻一捧沃土”。從97年開始至2000年,學校每年以20萬元作為貧困生減免費用,2001年開始,每年這筆費用達到60萬元。此外,如北京大學王春明等少數無力上大學的學生,蒲校長除支持開學的學費以外,還保證每學期資助一千元作為他們的生活補貼。興農中學先後分文不取,包吃包住收下了6個農村孤兒,一直到他們考上中專、大學。

一個在困難中誕生、在困難中成長、靠貸款發展的民辦學校,一個自己尚且過著十分節儉的民辦學校校長;能每年拿出這么多錢為農村貧困孩子完成高中學業,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做不到的。

蒲邦順同志保持清醒頭腦,旺盛的鬥志,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一心撲在學校的發展上,為我省民辦教育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認為推薦他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也是應該的。

學校管理

北京的“興農人” 北京的“興農人”

校以生為本,生以師為先。學校深知師資力量是學校教育水平和學生成才的關鍵和先導。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 四川 湖北 湖南 重慶等基礎教育相對發達的省市引進和聘請了一大批 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中青年教師,他們心無旁騖、以生為本、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了可靠保證。

學校實行全封閉管理,以服務和質量取信於社會,目前學校已匯聚了來自全省80多個縣市的莘莘學子。 基建完成,示範性摘冠的興農中學正以全部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抓服務、抓教學、抓管理、抓質量,以謀求更大的發展。興農人也必將以更堅實的物質力量和更昂揚的精神鬥志迎接新的挑戰,書寫新的華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