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石林

興文石林

2005年1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的興文石林,位於四川南部宜賓市興文縣城南30公里處,方圓15公里,地上地下均系由石灰岩構成,分為石海、石林、溶洞三部分。其喀斯特地形地貌與同屬喀斯特地形的雲南石林有所不同。 興文石林,“喀斯特地貌”,千姿百態,神奇絕世,也許是景觀本身不能與路南石林、蘆笛岩、七星岩齊名;也許道路、裝飾太差;也許宣傳不夠,故遊人知之不多。

石海洞鄉

全縣石林七處,占地40平方公里,其中一個鄉即達14平方公里,被譽為“石海洞鄉”。拔地而起的石林,有的像巨大的蘑菇;有的像熾熱的火炬;有的像攜手遊玩的情侶;有的像竊竊私語的夫妻。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大自然風景畫。

景點簡介

飛瀑與溶蝕峽谷

地表石海在僰王山園區的飛霧洞景點,上落水與下落水飛瀑為國內外少見的侵蝕型漏斗瀑布,落差達百餘米。飛霧洞同時集中了峽谷、天生橋、天窗、重力崩塌堆積、地下暗河等多種地質遺蹟景觀。這裡還分布著規模不等的峽谷地貌,這是因地表水沿構造裂隙持續地作用,與新構造運動抬升相結合而形成的。以地表流水作用為主形成的峽谷呈“V”形,由地下岩溶作用以及重力作用形成的峽谷為“一線天”形。在這裡,峽谷、瀑布伴生髮育,掩映於僰王茫茫的楠竹林海之中,氣勢磅礴,令人心曠神怡。

溶洞

小岩灣園區著名的溶洞為天泉洞和天獅洞。天泉洞又名袁家洞,洞穴規模巨大,主洞及大小支洞總長約4.2km,總容積約270萬m3。洞穴結構可簡單歸納為多層次樹枝狀洞穴,由下而上分為四層,可分別作為旅遊參觀和旅遊探險之用。天獅洞原名豬槽井,屬天泉洞洞穴群,其洞穴規模僅次於天泉洞。地下洞穴延伸並在大漏斗出露,洞底距地面約250m。整個洞穴系統全長8400m,體積216萬m3,是目前全國十大洞穴中最長的洞道之一。該洞規模大,空氣好,化學沉積物分布豐富,全洞有20個廳堂和13個天窗。陽光從天窗射入,使洞內水霧繚繞、撲朔迷離,如晨曦初現,人置其間,仿佛進入一個神奇奧秘的世界。

天坑

在石林鎮東側,有一個巨大的天坑(小岩灣天坑),在地質上被稱為漏斗。這個龐然大物東西長650m、寬490m,直徑550m,高208m,呈橢圓形,其勢如刀劈斧砍,四面絕壁,底部為塌陷鬆散堆積地貌,整體猶如一個漏斗狀,形態完整,其規模位居世界岩溶漏斗前列。在漏斗錐形絕壁中間,有一環繞漏斗的遊覽環線,沿途有“滴水成仙”、“削壁回音”、“通天洞”、“天盆寺”、“紅軍岩”等風景點,與漏斗一起組成一副大自然的美麗畫卷。這個天坑原是由一個或幾個較大的地下洞穴在長期的岩溶和重力作用下,其頂部塌陷而暴露於地表,後經長期地表流水作用和地表岩溶的綜合作用不斷改造而成。

石海和石林

所謂石海,其實是由一個個石芽連貫而成。小岩灣園區的石芽最為典型,面積2.2km2,石芽表面平滑,蜿蜒起伏,高1.5m左右,形成茫茫石海(小岩灣石芽)。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石芽的形成原理。當地表水沿地面的裂隙滲流時,可將地面裂隙溶蝕和沖蝕成規模不等的溝槽,稱為溶溝。在縱橫交錯的溶溝之間殘存的芽狀石脊,便稱為石芽。在特殊的構造和雨水條件下,有時可形成高達數十米的石芽。遠觀石芽,似排排涌浪,波狀起伏,如同凝固的波濤,故名石海。遠眺興文石海地質公園博物館,如同一艘巨輪,緩緩航行在茫茫的波濤之中。

相關信息

興文縣有大小溶洞一百多個,尤以“天泉洞”最壯觀,它以奇、廣、深為特點。洞口大廳,寬60米,高30米,面積遠遠超過一個足球場,可容萬人以上。洞口分五層,是近兩百萬年來地克發生的五次間歇性抬升,從洞口頂最高處至最地處陰河面相差180米,是洞穴考察和地質研究的好去處。洞內景觀萬千,妙不可言。

蜀南竹海天泉洞後洞口是一個巨大的漏斗,上部份是90度的懸崖絕壁,如刀削斧劈。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漏斗。

世界地質公園---四川宜賓興文。五億年的地質運動孕育了神奇的石海:“地球特大天坑”、“亞洲最大石海”、“中國遊覽面積最大溶洞”、“天下第一石虎”,四絕薈萃,神奇絕世,被地質學家喻為“興文式”喀斯特地貌王宮

胡耀邦題詞 胡耀邦題詞

1983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興文石海後,欣然揮筆題詞:“天下奇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