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興國提線木偶,是流傳在興國均村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傳統戲曲。在祝壽、喪事、廟會、過年、鬧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節慶活動中,都會有木偶戲演出。在廟會當中,一般先敬菩薩,再敲鑼。然後,由五官,八仙出台鬧場,再由東道主選擇木偶戲的正本,開始演出。興國“提線木偶”的腔調獨特,旋律優雅,情韻深沉。在悠久的歷史歲月里,經過藝人不斷的精心雕琢,興國木偶以祁腔為基本曲調,融匯當地民間流行曲藝唱腔,逐漸形成了“激越奔放”的藝術風格。它擅長抒發劇中人物慷慨悲壯的情感,易於表達興國勞動人民善良豪爽的氣質。明末清初經過幾代藝人的改革,又糅進了悲楚悽愴的成分,更加哀婉動聽。其唱腔分為本調和亂彈調兩大類。本調述說性強,無論唱、白,都在音樂間歇中進行,只用錚子擊節,聽起來十分清楚響亮。擅於表現細膩纏綿、如泣如訴和愁忿怨怒的情緒,多用於小生和小旦。亂彈調則健壯有力,用於生、淨角演唱,適於表現人物內心激烈、動盪的複雜情感。伴奏樂器以嗩吶、二胡為主,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器。聲腔高亢,跌宕多變。
歷史淵源
興國“提線木偶”具有悠久的歷史。就其起源,據說與漢高祖劉邦被困平城有關。其時,漢高祖劉邦被困平城,他的軍師陳平出謀劃策,用木頭製作美人的模樣,在城內唱戲,高祖劉邦以此得以脫身。劉邦登基後,感念“木偶美女“於國有功,賜每尊“偶人“以貴妃、貴人等稱號,並將這些木偶作為國寶珍藏在御庫中。到漢文帝時,樂府仿造傀儡,在宮廷演出,還作為迎賓聚會和敬神驅邪儀式,而後流傳於民間。故坊間流傳有:“陳平先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的說法。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流落到贛粵閩地區,也在興國紮根落戶。明末清初的戰亂,興國縣居民十去其九,故清代閩粵客家大量遷入,在興國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俗習慣、文化心態、方言民間傳統戲劇的客家人群。他們的民間傳統戲劇無疑帶來中原地區許多寶貴經驗,又吸收當地土著人長期形成的與當地氣候、物質相適應的傳統戲曲,產生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其中尤以遍及均村、永豐、社富、樟木一帶的“提線木偶”令人叫絕。
基本內容
代表劇目:興國提線木偶主要以口耳相傳,鮮有刊刻劇本,留有手抄本。代表劇目有《加壽圖》《滿堂福》《全家祿》《契約計》《萬曆天子》《二度門》《征東》《征西》《西遊記》《羅通掃北》《天游三官》《珍珠塔》《賣花記》《仁義記》《搖錢樹》《掃獅進城》《花子弄蛇》《萬利計》《雙麒麟》等。
著名演員:興國提線木偶歷代著名藝人有:熊周旺、熊良標、熊元標、熊祿標、熊立富、熊德彩、熊名揚、李法高、馮顯扶、馮運章、郭龍章、黃義泰、郭書良、謝益秀、楊振銓、謝芳坤、肖正月等。
基本特徵
興國“提線木偶”劇目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木偶戲”劇本有單本、連台本、折子戲等。在現存劇目中,有的從民間說唱本改編;有的由歷史小說、演義以及民間傳說故事改編;也有的來源於元曲及明清雜劇。劇本文學性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語言詼諧風趣,唱詞優美生動。
興國“提線木偶”形象完整,製作精美,粉彩細膩,神韻含蓄,栩栩如生,堪稱民間工藝珍品。偶頭天庭寬闊,下頜豐腴,眉目修長,尤其是旦角頭型,鼻頭渾圓,嘴唇小巧,溫柔秀麗,楚楚動人。興國“提線木偶”的臉譜在設計上頗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構圖精巧,線條圓熟,給人以柔和、飄灑之感。武角多為“縱眉子”,成為倒八字形,線條簡練,筆鋒遒勁,給人以英武果斷之感。
興國“提線木偶”的線工極其繁複奇妙。木偶的系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為五到十二根不等,甚至有多至二十餘根。通過提線藝人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方法,賦予木偶以鮮活的生命,不但可以模仿真人的簡單動作,甚至還可以作卸帽子、脫衣服、搬椅子、掄桿子,單雙閃官翅等各種特技動作,令人眼花繚亂,讚嘆不已。合理的線位布局、嚴謹的線規程式和精妙的操縱技藝,形成了興國“提線木偶”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惟妙惟肖的藝術特色。
主要價值
興國提線木偶是一種具有綜合功能的藝術形式,既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間各種藝術形式中,木偶戲以它獨有的風格存在,並形成它特有的文化氣息,為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曲以及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瀕危狀況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再加上影視、網路等現代傳媒的衝擊,看“提線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客群日漸萎縮。近十多年來,興國提線木偶,甚至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演出場次越來越少,更談不上有人會學習這種手藝了。現有的提線藝人大多步入古稀之年,某些木偶的製作技藝和演出技法己基本湮滅。“提線木偶”面臨後繼無人、瀕臨滅絕的境地。
保護措施
近年來,興國縣採取了靜態和動態保護相結合的方法,對這一民間文藝進行保護傳承。一是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興國提線木偶戲進行研究、蒐集與整理,並出版相關書籍,拍攝電視專題片以及相關音像資料,並深入調研論證,從選題、表演技巧、傳承發展等環節,分別制定有關標準。現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劇本60餘本。二是建立健全了培訓基地,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培訓班,建立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機制,現已舉辦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培訓班3期。三是繼續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和民俗調演,投入10萬多元舉行了首屆全縣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四是成立由縣文化局領導、企業負責人、專家組成的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保護領導小組,組建了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制定了興國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章程。現已投入6萬餘元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線木偶戲班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