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梗概
影片的故事發生於俄國內戰期間某城鎮,紅軍剛剛贏得了政權,百廢待興,有52萬6千金幣被奉命運往莫斯科。肅反委員會計畫讓葉戈爾.希洛夫負責裝甲火車押運。儘管他在白軍陣營的哥哥被打死的訊息剛剛傳來,仍然獲得了大家的信任。但是意外真的發生了,在計畫出發前夜,人們發現了葉戈爾面目模糊的屍體。肅反委員會領導臨時決定馬上派人乘坐普通客車秘密出發,裝甲火車留在車站掩人耳目。但是白軍仍然獲得了訊息,讓藏有金幣的車廂脫鉤,搶奪了裝金幣的皮箱,趕上客車繼續前行。孰料半路又生意外,布雷諾夫匪幫洗劫了客車,藏身於老百姓中的白軍只有列姆克大尉倖存。他尾隨布雷諾夫而去,半遮半掩的透露有一筆價值連城的巨款。
此時,城鎮的居民發現了昏迷的葉戈爾,他受到昔日戰友、今天肅反委員會領導的審問。但是他想不起來案發以來的所有事情。在開車押解的路上,他的腦海里閃出一張火車站小職員的面孔,於是尋機脫逃。葉戈爾找到那個人,發現他是白匪的奸細,給自己注射過大劑量的麻醉藥。葉戈爾單槍匹馬闖入布雷諾夫匪巢,告訴他有一大筆金幣。當他看到列姆克,逼問他肅反委員會裡的奸細未果。葉戈爾發現是一個土匪私吞了金幣,於是用樸素的階級情感教育他,在他落入激流後又奮不顧身的救了他,於是這個土匪決定棄暗投明。這時又生事端,原來布雷諾夫利用眼線發現了金幣,丟下一群土匪獨自捲款逃跑。葉戈爾帶著反正的土匪,捆著列姆克緊追不捨,終將布雷諾夫打死。只剩葉戈爾和列姆克兩個人,受傷的列姆克提出二人平分財寶一起逃跑。列姆克卻背著他義無反顧的踏上歸程。
與此同時,無奈投案的火車站職員在監獄裡被打死,奸細變得越來越危險。肅反委員會的領導從死者右臉的傷處推斷出兇手(也就是奸細)是個左撇子,終於查到了內部的敵人並予以擊斃。紅軍進剿布雷諾夫匪幫,雖然大獲全勝,卻仍然沒有找到金幣。最後,大隊人馬離去,山野里出現了葉戈爾的身影。肅反委員會的領導、昔日的戰友,狂喜的向他跑去……
影片評價
中國的電影愛好者熟悉尼基塔.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就是靠他二十世紀九零年代的《毒太陽》和《西伯利亞理髮師》,他另一部享譽世界的作品《套馬桿》少有人看到(我倒是有這種幸運)。
這位當今俄羅斯影壇碩果僅存的大師級人物,別看長的高大兇悍並且經常出演這一類人物,他的出身可稱文藝界的世家豪門,甚至可以上溯至曾祖父級,一家子不是畫家就是詩人就是作家,他的哥哥康察洛夫斯基也是老一輩的著名導演。
本片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於1971年從莫斯科電影學院羅姆工作室畢業後拍攝的第一部長故事片,1974年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出品。當時的蘇聯肯定沒有商業片和藝術片的界定,但是本片除了所有處女片導演共有的銳氣之外,顯然大量吸收了西方情節片的類型元素,特別是美國西部片裡那些標誌性的符碼,比如火車、曠野、駿馬、金幣,還有小號吹奏出來的悠揚的音樂,只不過警察、強盜、牛仔,被相應的置換為了紅軍、白軍、土匪。
同時,導演還摻雜進了一條懸念線索,即組織內部隱藏的敵人。男主人公被敵人陷害冤枉,然後逃跑力圖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樣的橋段在七零年代西方警匪片裡也是數不勝數。所以,本片可稱是對西部片、警匪片、懸念片等各種西方類型片種的大模仿,同時還力圖保留俄羅斯電影傳統里詩意的一面,其不成熟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位29歲的導演那泉涌的才華已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