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苞頓首(1):
自齋中交手(2),未得再見。接手書,義篤而辭質,雖古之為交者豈有過哉。苞從事朋游,間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3),知其深處,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門,運舟南浮,去離風沙塵埃之苦,耳目開滌;又違膝下色養久(4),得歸省視(5),頗忘其身之賤貧。獨念二三友朋乖隔異地(6),會合不可以期,夢中時時見兄與褐甫抵掌(7),今故酣嬉笑呼(8),覺而怛然增離索之恨(9)。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飢驅宣、歙間(10)。入涇河(11),路見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見底(12),崖岩參差萬疊,風雲往還,古木、奇藤、修篁郁盤有生氣(13),聚落居人貌甚閒暇,團念古者莊周、陶潛之徒(14),逍遙縱脫(15),岩居而川觀(16),無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17),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親皆肖以出(18)。使苞於此間得一畝之宮(19)、數頃之田耕且養,窮經而著書,肋中豁然,不為外物侵亂,其所成就,未必遂後於古人。乃終歲僕僕向人索衣食(20),或山行水宿,顛頓怵迫(21),或胥易技系束縛於塵事(22),不能一日寬閒其身心。君子固窮(23),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誠恐神智滑昏(24),學殖荒落(25),抱無窮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26),則由此而四十、五十,豈有難哉!無所得於身,無所得於後,是將與眾人同其蔑蔑也(27)。每念茲事,如沉疴之附其身(28),中夜起立,繞屋徬徨。僕夫童奴怪詫不知所謂,苞之心事誰可告語就?吾兄其安以為苞策哉(29)!
吾兄得舉(30)。士友間鮮不相慶,而苞竊有懼焉。退之雲(31):“眾人之進,未始不為退。”願時自覺也。
苞邇者欲窮治諸經(32),破舊說之藩籬(33),而求其所以雲之意。雖冒風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廢。
日月迅邁,惟各勖勵以慰索居(34)。
苞頓首。
作品注釋
(1)頓首:《周禮》九拜之一,是一種對人很恭敬的禮節。跪拜時以首叩地而起。後用為書信開頭、結尾的客套語。
(2)交手:握手。指告別。
(3)臭味:氣味。臭(xiù),氣。
(4)違:背離。膝下:指父母。色養:人子孝養父母的精神、物質兩個方面。色,指以溫順的顏色對待父母。《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註:“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養,指供奉父母飲食。《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省(xǐng)視:問候看望。
(6)乖隔:離別。蔡琰《悲憤詩》:“存亡永乖隔。”
(7)褐甫:戴名世,字褐甫。抵掌:擊掌,形容談論歡快。
(8)今故:新老朋友。
(9)怛(dá)然:感傷的樣子。離索,離群索居之縮語。謂離開朋友而散居。《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註:“索,猶散也。”
(10)飢驅:被飢餓驅使。宣,歙。今安徽省的宣城縣和歙縣。
(11)徑河:指涇水。源出安徽績溪縣徽嶺山,流入涇縣。名涇水。
(12)清泠(líng):清澈而涼爽。
(13)修篁:高大的竹子。郁盤:茂盛盤曲。
(14)莊周:戰國時楚國蒙人,曾為漆園史。於學無所不寂,其要本歸於清靜無為。其言論見《莊子》。陶潛:字淵明,一字元亮,晉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親老家貧,為彭澤縣令,不為五斗米折腰,不久便解印綏辭官。有《陶淵明集》。
(15)逍遙:安閒自得的樣子。莊周有《逍遙遊》,大意謂天地之間,萬物芸芸,小大雖殊,各任其性,各稱其能,各當其分,就能逍遙自樂。縱脫:縱恣脫略,放蕩不羈。《莊子·天下》:“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疏:“縱恣脫略,不為仁義之德行。”
(16)岩居而川觀:居於岩穴之中和觀覽流水,比喻隱居不仕。《莊子·達生》:“魯有單豹者,岩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陶潛《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著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17)天地日月山川之精:《莊子·天運》:“上悖(違)日月之明,下睽(乖離)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可不恥乎?其無恥也。”這裡是從正面說,得“日月山川之精”。
(18)肖:像。指和其人相像。
(19)宮:房屋。
(20)僕僕:勞頓的樣子。索:求取。
(21)顛頓:顛踣困頓。怵迫:被利誘和驅使。
(22)胥易技;互相交換技藝。系束縛:用繩索捆綁。
(23)君於固窮:有德行的人堅守窮困。語出《論語·衛靈公》。
(24)滑(gǔ)昏:紛亂。
(25)學殖荒落;語本《左傳·昭公十八年》:“夫學,殖也。不學將落。”註:“殖,生長也,言學之進德,如農之植苗,日新日益。”荒落,荒廢,停止。
(26)蹉跎:虛度時光。
(27)蔑蔑;藐小。
(28)沉疴:不治的重病。
(29)策:籌劃,安排。
(30)得舉:考中了舉人。鄉試中式,成為舉人。
(31)退之:韓愈,字退之,唐代古文大家。著有《昌黎先生集》。
(32)邇者:近來。
(33)藩籬:指門戶。
(34)勖(xù)勵:勉勵。
作品賞析
作者從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夏補桐城縣學弟子員後,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秋鄉試不第,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是第二次落榜了,心情非常抑鬱。所以信中所談,除兩人的交情和分別以後的離索之感外,便是恍忽徬徨。想不再應考,築室于山林川澤之間,課耕養親,窮經著書,但條件又不允許。若再繼續應考,他又怕終年僕僕風塵,向人覓衣索食,以致學業和生活荒落,終不能成功。思前想後,作者最後還是決定鑽研四書五經,想有所建樹。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62—1722)進士。1711年(康熙五十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當時頗有影響。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