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至有極的含義。穴屬督脈,位於背部,當七椎之下,考督脈為陽經,背亦屬陽,七乃陽數,三陽為極,因名至陽。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解剖
至陽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七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胸脅脹痛,脊強,腰背疼痛,黃疸,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胃腸炎,肋間神經痛。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膽囊炎、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
配伍
配陽陵泉、日月,可疏肝利膽、清熱止痛,主治黃疸、胸脅痛;配心俞、內關,可寬胸利氣、溫陽通絡,主治心律不齊、胸悶;配委中、腰陽關,可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主治腰脊強痛。
功效
本穴位於背部,屬督脈,適當第7椎之下,背屬陽,督脈為陽脈,七為陽數,故本穴為陽之極,可助脾陽除濕熱,治療黃疸、脅肋疼痛、四肢重痛。本穴位於背部,故可治療胸背痛。督脈循行脊中,本穴屬督脈,故又可治療脊強。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在第七椎節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