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調製與編碼

自適應調製與編碼簡稱為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是一種基於物理層的鏈路自適應技術。AMC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傳送功率恆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無線鏈路傳輸的調製方式與編碼速率,確保鏈路的傳輸質量。當信道條件較差時,選擇較小的調製方式與編碼速率;當信道條件較好時,選擇較大的調製方式,從而最大化了傳輸速率。在AMC的調整過程中,系統總是希望傳輸的數據速率與信道變化的趨勢一致,從而最大化地利用無線信道的傳輸能力。

簡介

在AMC的實現過程中,系統需要定義不同的數據傳輸調製編碼方案(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格式,MCS格式對應於各種調製階數和編碼速率,當信道條件變化時,系統需要根據信道條件選擇不同的MCS方案以適應信道變化帶來的影響。TD-LTE系統在進行AMC的控制過程中,對上行和下行有著不同的實現方法,具體如下。

(1)下行AMC控制過程:終端通過對下行公共參考信號檢測,進行下行信道質量測量;終端將信道質量信息通過反饋信道反饋到基站側,基站側根據反饋的信道質量信息,進行相應的下行傳輸MCS格式調整。

圖1  自適應調製和編碼的基本原理 圖1 自適應調製和編碼的基本原理

(2)上行AMC控制過程:基站側通過對終端傳送的上行參考信號檢測,進行上行信道質量測量;基站根據所測的信道質量信息,進行上行傳輸數據的MCS格式調整,並通過控制信令通知UE。

影響AMC性能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製編碼方案(MCS)的粒度。在定義系統的MCS的粒度時,需要綜合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無線信道的容量、信道質量反饋誤差以及信令開銷等方面的影響,爭取三者之間的折中。如果MCS的粒度過大,那么系統不能充分利用當前無線信道容量;如果MCS的粒度過小,那么雖然能夠充分反映無線信道的容量,但是會增加信令開銷,同時信道質量反饋誤差會進一步削弱較小的MCS粒度帶來的增益。

(2)信道質量信息的準確性與實時性。信道質量信息的準確性與信道估計算法以及信道質量的量化誤差有著直接關係;信道質量的實時性受到信道質量測量時刻與傳輸時刻時延的影響,這是由於系統本身的處理時延和調度時延等帶來的時延。一般情況下,在移動速度比較低的時刻,信道變化比較緩慢,有限的延遲不會造成性能顯著的損失,但如果移動速度較高,信道變化比較快,那么同樣的延遲對系統性能就有嚴重的影響。

在TD-LTE系統中定義了29種調製編碼方案(MCS),其調製方式分別是QPSK、16QAM和64QA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