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以賽亞·伯林1909年生於拉脫維亞的里加,1920年遷居英格蘭,其後一直受牛津教育,後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於牛津。他甚至成為牛津大學的一個學術象徵,聖約翰學院的哈克博士回憶起1960年代的牛津生活時說“伯林論政治思想史的演講現在看起來簡直是傳奇。他在牛津大學最大的一個講堂做演講,那裡總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學生擠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談,不用筆記,向我們妙趣橫生地介紹歐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聲音響徹講堂,一出偉大的思想戲劇呈現在我們眼前,並不時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態、熱情而充滿活力的語言所加強”。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寫大部頭專著來闡發他的想法,他寫的更多的是一些長篇文章,這些文章也非直接闡述理論,而是旁徵博引地評論哲學史、觀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這些文章一經發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響到一般學者的思考。他極有見地的著作,如《卡爾·馬克思》、《維柯與赫爾德》、《自由四講》及《俄國思想家》等等,以透徹的洞察力澄清了現代觀念的許多基本問題,使人們重新發現了維柯、赫爾德、哈曼以及一大批俄羅斯思想家,赫爾岑尤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的長篇論文《刺蝟與狐狸》、《歷史的必然性》、《邱吉爾在1940年》、《羅斯福》等已是歐美知識界膾炙人口的名篇,並奠定了他作為20世紀知識生活中最具影響的政治哲學家的地位。伯林的一生極其豐富多彩,他曾任牛津沃爾夫森學院的首任院長,並任牛津多個學院的教授以及歐美各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研究員;1974年至1978年則任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長。他興趣廣泛,言鋒銳利,是知識界著名的大談家;他的好朋友有W. H. 奧登、史蒂芬·斯彭德、斯特拉文斯基、納米爾等人。
更富傳奇色彩的是,二戰期間他任職於英國政府,1942-1945年任駐華盛頓英國使館一等秘書,1945-1946年則轉任駐莫斯科英國使館一等秘書;他回憶起在莫斯科的一年,特別提到那兒的“寒冷”,而且不能會見非經官方安排的友人。不過讓他慶幸的是,他終於和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克見上了面。後來,他在另一名篇《和俄國詩人的聚會》里生動地敘述了當時的場景。作為一個俄國出生的猶太人,以賽亞·伯林與美國俄裔作家E. 威爾遜、納博科夫等人聲氣相通,一生推崇俄國詩歌和文學。為了維護帕斯捷爾納克的文學聲譽,他甚至給《泰晤士報》寫出一封讀者信,與一位抨擊帕氏的評論家展開爭論。
伯林的去世標誌20世紀知識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頁已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