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市志

至1990年,臨清市轄14鄉、 1990年,全市有鄉及鄉以上企業222家,其中大中型企業15家。 199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3.5億元。

臨清修志始於何時,無考。歷史上共有5部志書,即:明嘉靖四十年(1561) 《臨清州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臨清州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臨清州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臨清直隸州志》,民國二十年《臨清縣誌》。
新編《臨清市志》始修於1982年,蒐集文字資料450萬字,1997年8月正式出版。本志上限1840年,大事記起於發端,下限1990年,個別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全書除序、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修志始末外,共分25編,依次為: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農業、水利、林·牧·漁業、工業、交通·郵電、商業、供銷、糧食·油料、經濟管理、城鄉建設、財稅·金融、黨派社團、政權·政協、司法、民政、人事·勞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宗教·風俗、方言。
臨清市位於山東省西部邊緣,與河北省臨西縣隔河相望。其前身為清淵縣,西漢初置。後趙建平元年(330) 改清淵置臨清縣。1983年撤縣復市。至1990年,臨清市轄14鄉、 5鎮、3個街道辦事處、38個居民委員會、601個行政村。1990年總人口為672759人, 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06%;少數民族13082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8.2%。 全境總面積957平方千米, 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有衛運河、 古運河、馬頰河3條河流,17條幹支渠全長266.89千米,流域總面積950.1平方千米。 臨清地處華北平原中部,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無霜期206天,年平均氣溫12.8℃。適宜種植棉花、小麥、玉米、 花生及雜糧。各種資源較為豐富。水利資源3億多立方米,主要為引黃河水和天然降水; 植物資源有喬木、灌木、木質藤本植物共37科67屬126種,其中包括21個變種和6個變型。主要樹種有銀杏、油松、雪松、龍柏、側柏、鹿角檜等,果樹有蘋果、梨、桃、山楂、葡萄等;動物資源除牛、驢、騾、馬、豬、羊、兔、雞等外,野生動物有22種之多,魚類有6目9科27屬51種。名貴特產有大尾寒羊和獅貓。 臨清地處大運河畔,借漕運之便,經濟繁榮長達四百年之久。清末民初,漕運停止,經濟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臨清人民為振興臨清,艱苦創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990年,農業總產值實現6.77億元,占社會總產值的21.74%。糧食總產238231噸, 是1949年的4.8倍。棉花是臨清農業的一大優勢。1980年總產創全省第一,1985年被列為全國第一批優質棉出口基地,1989年跨入全國棉花百強大縣前四名,1990年被國家農業部、紡織部評為優質棉基地先進縣。 臨清是老手工業城市,解放後工業獲得快速發展,形成了紡織、機械、食品、釀造、 醫藥、化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1990年,全市有鄉及鄉以上企業222家,其中大中型企業15家。市屬工業總產值91241萬元。鄉鎮企業9392個,產值32852萬元。199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3.5億元。 臨清是魯西北交通樞紐,是聯繫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重要門戶。1990年,境內有省級幹線公路5條、 縣級公路11條,全長293千米;鄉村公路19條,長250千米,全為瀝青路面。民眾性的體育活動遍布城鄉,1987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 新編《臨清市志》環境與社會部分主要記述臨清的地理環境、習俗、風土人情、方言及人物。其中“建置”對臨清古“治所”變遷情況進行了考證。宗教·風俗編翔實地記述了回民在臨清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在臨清的活動歷史、現狀和各種風俗習慣。方言編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國語作對比研究,並標出音韻聲調。臨清方言屬於官話系統的冀魯官話。 臨清在明清時期就成為著名的手工業城市。城區80條街巷,以手工業命名的就達31條,較大行業26種,以哈達、千張襖、竹器業為最。 臨清地處冀魯要衝,為“京師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志書記載了臨清歷史上大小17次戰事,太平天國北伐援軍攻占臨清,宋景詩黑旗軍大敗僧格林沁等,重點記載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為全國解放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臨清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唐代哲學家、音樂家呂才,明代文學家謝榛,近代史學家、語言學家吳秋輝,抗日名將張自忠,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古箏演奏家金灼南等皆為臨清人。臨清是《金瓶梅》奇書故事的背景地和山東快書的發源地,已為廣大研究者所公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