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臨洮的情節
李氏遠祖源於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皋陶為堯的大理,於是因官命族為理氏。殷末理氏中理徵得罪於紂,被紂殺,其妻攜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李得保全性命,因姓李氏,這就是李氏得姓始祖。利貞十一世孫李耳,史稱“老子”為東周守藏室史,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道家學說創始人。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春秋末老子西行時帶領兒子李宋、李寶出函谷,經散關,為關令尹喜寫下《道德經》,遊河湟,涉流沙,訪隴西十七年而終。李耳臨終飛升於狄道(今臨洮)嶽麓山鳳台。李耳八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辨、昭、璣。崇為隴西郡首任郡守,是隴西房李氏始祖。李璣及子孫初居山西晉陽,後遷河北邯鄲,成了河北趙郡房始祖。這樣就形成了以李崇為首的隴西房和以李璣為首的趙郡房,為李姓的兩大支柱。臨洮老子文化的研究
臨洮老子文化園
老子文化園屬嶽麓山景區,位於臨洮縣城東二里許,嶽麓山主峰海拔2200米,當地人稱"東山",以宋時所建東嶽泰山廟于山麓而得名,山上亭台閣榭遍布,花草林木繁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2003年,經國家旅遊局審查,嶽麓山被確定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沿綠樹成蔭的石階而上,水榭、毓秀亭、伏龍閣、暢懷亭、一覽亭等獨具特色的建築飛檐流丹、畫閣迴廊,典雅別致。半山腰便是老子飛升的"鳳台"和超然書院,再往上走"甘南農民起義紀念碑"巍然聳立,豪氣鎮山,西南則是紀念1949年臨洮兒女踴躍參軍進疆戌邊的"戎疆亭"。嶽麓之巔,則是蜀漢大將姜維點兵之處--姜維墩。嶽麓山眾多風景建築、神廟古蹟在建國初期保存尚好,在文革中殘遭破壞,文物古蹟幾乎損失殆盡。1986年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社會各界慷慨捐助,對嶽麓山進行了整修和重建,恢復建築物20項31座,栽植了大量的樹木和花卉,形成了"嶽麓山八景",即琴台飛瀑、惠橋映月、文峰夕照、戎疆風雪、霧溝伏冰、鳳台春曉、三月黃花、古柳隱罩。每逢節假日、廟會節,旅遊觀光者數以萬計,絡繹不絕,盛況空前。 嶽麓山亭台簡介 毓秀亭 老子出關在嶽麓山講道,一日,在此處仰觀巍巍嶽麓山,俯視滾滾洮河水,對隨行的弟子情不自禁地讚嘆說:"此地山靈水秀,真勝景也!"後人建毓秀亭紀念老子,毓秀二字,含鍾靈毓秀之意。 伏龍閣 《史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後,對弟子們稱讚老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意思是說:我今天見到了老子,覺得老子好象龍一樣。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和弟子們在此處對奕談說,修身養性。老子飛升之後,後人建伏龍閣紀念。"伏龍"二字,典出《史記》,含有隱藏之龍的意思。 暢懷亭 老子隱居臨洮時,常帶領隨行的弟子以及前來問道的朋友,來到此處,一邊觀賞風景,一邊暢懷交流悟道修德的經驗和體會。後來,便建暢懷亭以紀念。 懸 亭 老子當時登上此處時,曾對隨行的弟子們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後來,此處便成為老子和弟子談道的地點之一。老子飛升後,人們便建懸亭以紀念。"懸亭"二字,即言此亭懸空建起,又含《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之意。 鳳 台 鳳台又稱超然台,相傳是老子講道並且飛升處。"超然"之名,語出《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據《狄道州志》卷十一載:台下有岩溪流出,又有白玉泉從東而來,洄環左右,與溪水交匯,泠泠作響,且有花草樹木掩映,小鳥迴翔。夏秋之交,台上觀之,恍如御風而游太虛。這種記載與老子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非常吻合。 鳳台,光緒九年重建,至今仍然掩映在梧桐樹的濃蔭之中,其上鐫刻"鳳台"二字,含"有鳳來儀"之意。
學術研究
經過大量史料的梳理研究和實地走訪,探尋出老子在甘肅的大體行程線路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游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後,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去世)”。老子在散關著下《道德經》後由關令尹喜相伴西行,這是老子事業的開始。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
,臨洮縣嶽麓山至今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鋒塔”(又名“筆鋒塔”,相傳為老子寫經插筆的地方)等與老子有關的遺蹟。
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學者研究認為,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後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後裔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稱老聃,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