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臨川被收
韓 亡子房 奮 ,秦帝魯連恥 。
本自 江海人 ,忠義感君子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臨川:地名,臨川(即今江西撫州市)郡是臨川王劉義慶的封地。收:逮捕。《宋書·謝靈運傳》:“靈運為盂頡所表,帝惜其才,不罪,以為臨川內史。在郡游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司徒遣隨州從事收之,靈運興兵叛逸。”
⑵韓:戰國時韓國。
⑶子房:即張良,後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者。《史記·留侯世家》:“秦滅韓,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⑷奮:奮起報仇。
⑸魯連恥:魯仲連覺得羞恥。《史記·魯仲連列傳》:“魯仲連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⑹本自:本來都是。
⑺江海人:不在朝政之人。即《莊子》所謂“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的那種人。
⑻感君子:能讓君子感動。
白話譯文
韓國滅亡了張良奮起報仇,秦滅六國魯仲連覺得羞恥。
本來都是不在朝政之人,忠義能讓君子感動。
創作背景
謝靈運被貶為臨川內史以後,“在郡游放,不異永嘉”,於是又一次受到言官的彈劾,當時執掌朝政的是宋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劉義康,任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劉義康“性好吏職,銳意文案,糾剔是非,莫不精盡”,“專總朝政,事決自己,生殺大權,以錄命斷之”,對詩人的種種行為,劉義康久已不能容忍,於是就派揚州從事鄭望生到臨川去逮捕他。而詩人無罪被捕,自然非常憤怒。加上他因為在政治上長期受到壓抑,對朝廷久已產生的怨恨情緒爆發,於是竟意氣用事,反而將鄭望生抓了起來,同時又鋌而走險,發兵自衛。這首詩就是在興兵拒捕的日子裡寫的,時當元嘉十年(433年),作者為表達不甘為劉宋王朝奴役的激忿心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首句“韓亡子房奮”,說的是西漢張良之事。次句“秦帝魯連恥”,說的是魯仲連義不帝秦之事。詩人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比喻用得相當準確和自然。而且明確表示:劉宋代晉,猶如秦滅六國,自己原是晉臣。也應與張良、魯仲連一樣,將恥為宋臣而要奮起反抗。
三、四兩句,就張良、魯仲連二人事跡發表議論。謝靈運認為張良與魯仲連都曾浪跡四方,是放情江海之人,卻乾出了一番大事業。他們的忠義行為深深地感動後世的君子。當然,詩人本人也在被感動的君子之列。詩中,流露出作者對張良、魯仲連忠義之舉的欽佩,要以他們為榜樣,做一個忠義之士。
這首詩所表現的內容並非是虛假之辭,而是發自內心的憤激之語。詩在慷慨激昂之間,又隱含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慨。
名家點評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累仕之後,忽發此憤,誠非實情。然吾謂康樂胸中未忘此意,於其哀廬陵信之。”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年),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