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廢臨川、巴山兩郡置撫州(取安撫之意),撫州之名始於此。將西豐、定川兩縣併入臨汝縣,改稱臨川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治臨川。大業三年(607),改撫州為臨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改臨川郡為撫州,隸洪州總管府。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東興、宜黃、將樂8縣。七年,改洪州總管府為都督府,撫州屬之。貞觀元年(627),撫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撫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撫州為臨川郡。乾元元年(758),臨川郡復為撫州。元和六年(811),升撫州為上州。鹹通六年(865),升江南西道為鎮南軍,撫州屬之。後周顯德五年(958),以臨川縣上幕鎮、歸政鄉設金溪場。
北宋初年,撫州為南唐轄地。開寶八年(975),南唐亡,改撫州為軍州,撫州、建武軍歸宋,屬江南西路。太平興國元年(976),撫州、建武軍改屬江南路。南宋紹興元年(1131),撫州、建昌軍改屬江南東路。四年,復屬江南西路。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改撫州軍為撫州路。撫州屬江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改撫州路為撫州府。九年,廢行中書省,撫州府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5縣,治臨川。正德七年(1512),置東鄉縣,隸屬撫州府。
1949年7月1日成立撫州分區,轄臨川市及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南城、南豐、資溪、黎川9縣。1950年3月27日,臨川市併入臨川縣。1951年6月,改臨川縣城關鎮為撫州市。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撫州地區和縣級臨川市,設立地級撫州市和臨川區,市人民政府駐臨川區。
自然地理
地貌
全縣東南西三面環山,地勢南高北低,由北向南漸次向鄱陽湖平原地區傾斜。境內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崗地、谷地廣布,河谷平原開闊,土地連片集中,撫河水系網及全境。海拔大於500米。相對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在面積為3673.4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19.52%。海拔100-500米,相對高度50-300米左右的丘陵面積為11807.4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62.75%。海拔小於100米,相對高度30-80米的崗地面積為1735.5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9.22%。相對高度5-30米,平坦開闊,地形很小起伏的平原面積為1600.4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8.51%。
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全區年平均氣溫17.6℃。1月份平均氣溫5℃,7月份平均氣溫29℃。極端最低氣溫-11℃(1973年12月26日在資溪縣出現過),極端最高氣溫42.1℃(1971年7月31日在崇仁縣出現過)。無霜期在263至278天之間,全區平均270天左右。臨川文化區屬短日照區,日照總時數為1647-1971小時,全區平均1780小時。年降水量1642-1922毫米,局部地方高達2619.2毫米。全區平均降水量1735毫米。降水量總趨勢是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全區平均雨日為160-170天,資溪縣183天為最多,臨川市158天為最少。
文化
臨川文化的發端,可追溯到上古時代。臨川章舍等地出土的石錛、石鏟、石鏃、石斧,展示了臨川早期文化的雛形。新石器晚期,臨川人製造出許許多多的缽、罐、尊、鼎、豆、壺、簋、盤、杯、瓮等陶器,陶器上鐫刻著雲、繩、網紋和人、魚等圖形。
臨川採茶戲、三角班、孟戲、儺舞、錢索舞、海鹽腔以及板凳龍燈、水龍燈、火老虎燈、獅子燈、跑馬燈等,是臨川文化的藝術形態。銀魚炒藕絲、紅燒牛肚、水豆腐和麥雞豆腐等四大名菜以及臨川貢酒、安石牌菜梗、三橋薯冬粉、婁滸米粉,臨川葛粉、臨川夏布和撫州西瓜、青泥柑桔、嵩湖柿子、七里崗生薑、榮山燈芯草,則是臨川飲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傑作。
唐以降,臨川文化走向輝煌之顛。唐初四傑之一王勃就發出了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的吟頌。流傳千古的《全唐詩》中,臨川詩人的作品被收入。實行科考制度後,自宋至清,臨川人在科舉考試中共錄取舉人1029人,進士731人。著書立傳的學者有300多人,著述481種,5580多卷,其中65種770多卷被列入《四庫全書》。
這個縣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多達134人,有歷代“臨川才子”的光榮稱號,如宋代的宰相兼大文豪王安石、曾鞏,明代戲曲大師湯顯祖等均出於此縣。近期有教授職稱以上的學者55人,各學科研究生96人,留學生30多人。1982年以來,該縣先後有80多名未滿15歲少年才子,先後分別錄取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破格錄取為少年大學生。所以筆者認為臨川縣之所以有這樣的人才,這和風水地理脫不了關係的。 請讀者看一看臨川縣的風水地理是怎樣的。臨川縣位江西省撫州市西南,名為“上頓渡”,是眾水所匯之處,地理風水的氣場十分優越,南面的贛江、崇江、撫河如扇形十彎九曲流向臨川,在臨川北匯合流入長江和鄱陽湖,成為地理風水難得的“聚水格”局。臨川西北有環形的山脈擋住西北風,形成“山環水抱必有氣”(即氣聚),符合“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的風水定律。臨川的北方又有九嶺山、連雲山、幕阜山鑄成層層包圍,使北風不能入侵吹散氣場。此外,臨川較遠的南方,有武夷山直行,成為來氣之口直入臨川,源源不絕地入而聚匯,形成一個優越不散的大氣場,使臨川成為一塊風水寶地。所以儘管時代變遷,社會制度更換,從來不影響臨川的人才輩出的地理環境。臨川一中二中是歷來高考補習生的首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