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我國不少臍橙產區有發生,以東南沿海各地為多。該病為害臍橙嫩梢、嫩葉和幼果。葉片發病開始在葉背出現針尖大的淡黃色或暗綠色油漬狀斑點,後擴大成灰
褐色近圓形病斑。病斑穿透葉片正反兩面並隆起,且葉背隆起較葉面明顯,中央呈火山口狀開裂,木栓化,周圍有黃褐色暈圈。枝梢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病斑相似,但較葉片上的更為突起,有的病斑環繞枝一圈使枝枯死。果實上的病斑與葉片上的病斑相似,但病斑更大,木栓化突起更顯著,中央火山口狀開裂更明顯。病原
該病由野油菜黃單胞桿菌柑橘致病變種引起,已明確有A、B、C3個菌系存在。我國的柑橘潰瘍病均屬A菌系,即致病性強的亞洲菌系。
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組織上越冬,借風、雨、昆蟲和枝葉接觸作近距離傳播,遠距離傳播由苗木、接穗和果實引起。病菌從傷口、氣孔和皮孔等處侵人。夏梢和幼果受害嚴重,秋梢次之,春梢輕。氣溫25~30~C和多雨、大風條件會使潰瘍病盛發,感染7~10天即發病。苗木和幼樹受害重,甜橙和幼嫩組織易感病,老熟和成熟的果實不易感病。
侵染循環
潰瘍病菌一般只侵染一定發育階段的幼嫩組織,對剛抽出來的嫩梢、嫩葉、剛謝花後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組織都不侵染或很少侵染。因為很幼嫩的組織器官各種自然孔口尚未形成,病菌無法侵入。據觀察,新梢幼葉達三分之二長時(萌芽後25-40天)開始發病,後隨新梢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至新梢停止伸長,而葉片尚嫩綠時(萌芽後45-60天)氣孔形成最多,呈開放型,中隙大,染病率最高。其後發病率逐漸下降。當梢已老熟、葉片已革質化時(萌芽後90-120天),氣孔不再形成,原有氣孔多數處於老熟型,中隙極小或閉合,病菌侵入困難,則發病基本停止。幼果在橫經9-58毫米時(落花後30-215天)均可發病,而以幼果橫徑28-32毫米時(落花後60-80天)發病率最高。果實著色後,即不發病。
防治技術
一、嚴格實行植物檢疫,嚴禁帶病苗、接穗、果實進入無病區,一旦發現,立即徹底銷毀。
二、建立無病苗圃,培育無病苗。
三、加強栽培管理,徹底清除病原。增施有機肥、鉀肥,搞好樹盤覆蓋;在采果後及時剪除潰瘍病枝,清除地面落葉、病果燒毀;對老枝梢上有病斑的,用利刀削除病斑,深達木質部,並塗上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樹冠噴0.8~1.0波美度的石硫合劑1~2次;“霜降”前全園翻耕、株間深翻15~30厘米,樹盤內深翻10~15厘米,在翻耕前每畝地面撒熟石灰(紅黃壤酸性土)100~150千克。
四、加強對潛葉蛾等害蟲的防治,夏、秋梢採取人工抹芽放梢,以減少潛葉蛾為害傷口而加重潰瘍病。
五、對新葉、嫩枝的防治:新梢葉片自剪、轉綠前,使用《靚果安》500ml+《大蒜油》100ml兌水400kg進行全株均勻噴霧,間隔7天左右再噴施1次。對果實的防治:在果實直徑達3厘米左右時,使用《靚果安》500ml+《大蒜油》100ml兌水400kg進行全株均勻噴霧,每間隔10天左右噴施1次,連噴3-5次,具體根據天氣狀況、作物長勢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