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緣和腰椎的前面,可分為三部:胸骨部起自劍突後面;肋部起自下6對肋骨和軟肋骨;腰部以左右兩個膈腳起自第2至3節腰椎。各部肌束均止於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屬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個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的主動脈裂孔,降主動脈和胸導管在此通過;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與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經前後乾在此通過;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有腔靜脈孔,約與第9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右膈神經。體表投影
中心腱在體表投影於劍突處,也就是相當於第9胸椎(T9)處;在右側膈肌隆起最高處投影於第5肋上緣;在左側膈肌隆起最高處投影於第5肋下緣,可見右側高於左側,是因為肝右葉較大造成。周邊結構
在膈的起始處,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沒有肌束,僅有一些疏鬆結締組織和膈肌筋膜,成為膈的薄弱區,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這些結構使胸腹腔內的混元氣易於溝通混化。膈的功能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以助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協助排便,嘔吐,咳嗽,噴嚏及分娩等活動。作用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隨著膈肌的上下往返運動,也促進了各部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膈肌下降時,心肺之氣可隨之下降至混元竅,甚至可降至命門,呼氣時可引腎氣上升,使心肺腎氣相混化。另外還可使胸中之氣(天之氣)和腹中之氣(地之氣)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臟周圍的混元氣連成一體,匯聚在混元竅,同時也驅動了髒真混元氣與軀體混元氣之間的混化與轉化。從中醫學這個角度來看膈肌的作用與以上所述並無矛盾。中醫學認為人在生理狀態下,是以陰陽、水火、精血的動態平衡為其重要條件的。心位居於上,其性屬陽,屬火;腎位居下,其性屬陰,屬水。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範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中,隨著人的呼吸運動,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長至心,則能滋養心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協調,這種關係,稱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心或腎本身的陰陽失調可導致這種關係的破壞,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若心火亢於上,不能下交於腎,或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那么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之為“心腎不交”。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