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壓

腹壓是腹部的壓力的簡稱。腹壓可由肌肉收縮時產生,主要是由腹壁肌及膈肌收縮使腹內壓增高, 如用力、咳嗽等均會增加腹壓,一般腹壓增高的話人的感覺主要是腹脹。主要影響因素有心臟和氣血等。

腹壓產生的機制

影響因素之——心臟

眾所周知,心臟是人體的“血泵”。心臟功能有缺陷,勢必影響周身的血液循環。然而,現實中一些人的身體情況表明,心臟並不是影響血液循環的唯一原因。例如,經過各種檢測心臟功能大體相同的人,為何有人體表豐盈潤澤,有人肌膚乾枯皺澀;有人指掌圓潤厚實,有人指掌枯細單薄;有人“吃嘛嘛香”,“喝水都胖”,有人吃啥都瘦,還引發“虛火”;有人清晨手腳溫暖靈活,有人起床關節冰冷僵硬。這些明擺著是心臟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或者是目前心臟檢測的內容手段不全。

影響因素之——氣血

那么,除了心臟功能和血管本身外,還有何種原因影響人體正常的血液循環呢?古代中醫認為:“氣主溫煦”,“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古人又云:“陰虛者,水虧也(水虧肯定血少)”,“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可見氣和血相輔相成。關於血,不說大家都清楚;關於氣,就有些不甚了了。

《內經》曰:夫虛者氣出也;夫實者氣入也。這裡出和入是相對而言,誰也不可能只有氣出而沒有氣入,或只有氣入而沒有氣出。問題在於是出多入少,還是入多出少。氣出多入少的人會明顯感到氣不足;而氣入多出少的人即平時講的“氣沖仰肚”,“氣壯如牛”的人,這種人一般都挺胸凸肚、腦滿腸肥。

現代科學解釋

入多出少肯定會形成一個向外的脹力,這就是腹壓。腹壓等於或大於一個大氣壓的人,血液會在心臟的推動下,均衡地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遠心端。身體能感受到由內而外的膨脹感,方言稱之為“髮油脹”。意為油光滿面、精力充沛、無處發泄。而腹壓小於一個大氣壓的人,血液會“乘虛而入”,更多地停留在腹腔,導致水養徑由二便排泄,進而使得體表和四肢均“營養不良”。我們平時體驗鼓起肚子憋氣,臉上會“漲紅”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中醫對氣虛者講究“補氣托里”,排膿、排毒、透疹等,說穿了就是增加“腹壓”。

腹壓怎么會大於或小於一個大氣壓呢?很多人對此肯定會不理解,我一開始也跟大家一樣。後來做幾次肝功能檢查,每次護士為我抽血都累得滿頭大汗,還只抽了一些泡沫。這讓我不得不相信,我屬於腹壓小於一個大氣壓的人。

至此,我們可以給腹壓下個定義:腹壓就是深吸淺呼,膈肌下降,以維持腹中壓力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藉此促進血液循環和支撐軀幹。腹壓不同於“腸氣”,後者是因為腹壓低,腸胃蠕動時外部空氣從口鼻進入腸胃或腸內食物發酵產生的結果,俗稱“岔氣”。

中醫有關理論

中醫稱這類腹壓小於一個大氣壓的人為“腎氣虛”或“中氣不足”。腹壓不僅影響血液循環,而且還與人體許多生理機能和不適症狀有關。如睡眠——“氣虛”者往往感覺仰臥難以入眠而偏喜匍臥,因匍臥能增大腹壓,促進血液循環。氣功中就有“側龍匍虎”的說法;聲音——唱美聲的人,大多腹部寬圓,丹田氣足。而“氣虛”之人說話則明顯“中氣不足”;力氣、氣勁——語言中“氣”與“力、勁”並用,可見古人認為“力、勁”離不開“氣”;止痛禦寒——疼痛和寒冷時人們會本能地大口吸氣,加速血液循環;暈眩——“氣虛”之人,蹲姿臥位後很快站立,會出現“異位性貧血”症狀;飲食排泄——“氣虛”之人因腹內不寬鬆,造成腸道蹇促,加之營養很難送達體表,造成身體“不需養分”的假象,故味口不好,若多吃一點,便立馬“上火”,且排便困難,毛孔枯塞;性功能——“氣虛”之人,男多陽痿早泄,女多乾涸冷淡;骨質關節——“氣虛”之人易患骨質增生,關節不利等。

氣虛症狀

“氣虛”對人體有較大傷害,卻很難用科學檢測手段來診斷。中醫除“脈象(細數)”外,還根據人體肌膚的濡養程度,指掌是否圓潤和其它相關生理機能來診斷“氣虛”。如“氣虛”者多喜蹲不喜站,因為下蹲能增大腹壓,使其有“舒適感”;“氣虛”的人往往坐立不直,身體前傾,站不象“松”,坐不象“鍾”,背靠肘支,萎頓無力;另外如便秘脫肛,外形清瘦;聲音喑啞,呼吸短促;毛髮枯黃,肌膚錯甲;手足無汗,口渴喜飲等都是“氣虛”的表現。特別是天熱或運動時,四肢無汗,只有胸、背、頭部有汗,就是典型的“氣虛”症狀,症狀嚴重時指(趾)甲還會出現紫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氣虛”造成全身細胞失養會進一步導致“陰虛”和“氣滯血淤”,從而引發人體免疫系統“不辨敵我”而出現異常。因此中醫治“陰虛”時必兼治“氣虛”。

治療方案

“氣虛”主要因先天秉賦不足或後天諸多原因造成,目前中西醫對此均無立竿見影的辦法。因此治療“氣虛”應以自身鍛鍊為主,服用藥物為輔:

一、藥物“補氣”,“氣、陰兩虛”者應特彆強調“補氣不傷陰”。黃芪、西洋參均屬“補

氣不傷陰”的中藥。另外還可適當服用維生素E,促進血紅細胞生長,增強肌肉力量。

二、清心寡欲,過度用腦會使腦電波頻率增高而振幅變小,身體細胞得不到“覆蓋”,

呼吸肌乏力,從而導致腹壓降低。

三、避免“散氣”,平時注意不大聲爭吵嘻鬧;少吃破氣、消氣的藥食,如枳實、蘿蔔

等;晨昏多做輕微運動或練站樁,避免“久臥傷氣”。

四、意守夾脊或腳踵,閒時行、立、坐、臥均可排除雜念,意想腳踵呼吸,儘量多吸少

呼(卡氣)。這就是道家所謂“踵呼吸”和“精神內守”。長久堅持,人會逐漸感覺呼吸深長,腹壓增大,身體諸多不適會減輕或消除。

五、循序漸進,切莫迷信“包治百病”的功法。在下丹田中氣充沛之前,不可能通“周

天”。胡亂練功恐欲速不達甚至加重病情。

心理調節

“氣虛”的人還要從心理上挑戰自我:

一、既然人的先天秉賦和後天環境有差異,那么秉賦弱、環境差的人,在追求享樂方面不能與秉賦強、環境好的人“盲目攀比”。俗話說“命里只有八合米”,少“吃”細水長流,多“吃”招致短壽。 生活不能放縱無節制。

二、健身不能單純依賴醫生和外部條件,而放棄自身努力。“體質”上的毛病求人不如求己。醫生以“抽象的人”為研究對象,個別人的體質差異不是所有醫生都能弄明白的,至少在“基因診斷”進入實用之前會如此。因此,“氣虛”者一方面要有“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更要有“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實際行動。只有持之以恆,節制加鍛鍊,身體狀況才會逐步向好的方向轉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