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位於啦井鎮南邊,距離啦井村委會6公里,距離啦井鎮6公里。國土面積2491.6畝,海拔2400米,年平均氣溫12.8℃,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宜種植芸豆、馬鈴薯、蕎麥等農作物。有耕地200畝,其中人均耕地0.77畝;有林地6279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3.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6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該村當年生產糧食3200公斤,社員所得糧食會勻240.5公斤。自然資源
有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7畝,均為旱地,人均耕地0.77畝,主要種植芸豆、馬鈴薯、蕎麥等作物;擁有林地627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畝,主要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491.6畝。無礦產資源。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未通自來水,有2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35%。有66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全村未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4戶,占農戶總數的5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占農戶總數的47%;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戶,占農戶總數的47%。該村到鄉鎮不通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輛。
全村未建有沼氣池;未裝太陽能;沒有小水窖;未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00萬元,占總收入的40%;畜牧業收入30.35萬元,占總收入的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5頭,肉牛12頭,肉羊110頭);林業收入0.53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13%;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6%。農民人均純收入206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6%),在省內務工8人。農民所得人均1543元,當年生產糧食62300公斤,社員所得糧食人均272斤。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芸豆、養羊、養牛、養豬等,主要銷售往該村所在縣。2009年,主要產業的銷售總收入3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7.8%。該村主要發展芸豆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養殖業產業。人口衛生
有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66戶,有鄉村人口237人,其中男性135人,女性102人。其中農業人口237人,勞動力102人。該村以白族、僳僳族為主,其中白族236人,傈僳族76人。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7人,參合率100%,五保戶2戶3人。享受低保8人(參加低保人員名單主要有:張新輝、張宏亮、馬務谷等)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
文化教育
有資料顯示,該村國小生就讀到腳裂山完小、啦井鎮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啦井中學。該村距離中學6公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人,其中國小生20人,中學生12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97.8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48個(勞均2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1、農村生產資料補貼;
2、林權制度改革;
3、村務、財務收支。
基層組織
有資料顯示,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有團員12人。發展重點
有資料稱:該村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道未硬化,人畜飲工程簡陋,通水設施簡陋,許多基礎設施建設尚需完善;
2、校舍破舊,教學設施簡陋,文化娛樂設施沒有;
3、村民醫療未得到解決,村中沒有醫療點;
4、產業發展比較單一,農民增收困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優勢食用豆、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620頭、牛510頭、羊1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人。充分利用村里優勢,以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一五”規劃末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