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草本狀小半灌木,高10-21厘米;根莖細長,橫生,斜升,有分枝。
葉2-6,基生,薄革質,腎形或圓腎形,長1-2.5(-3)厘米,寬1.5-3.5(-4)厘米,先端圓鈍,基部深心形,邊緣有不整齊的疏細鋸齒,上面深綠色,沿葉脈常為淡綠色,下面淡綠色;葉柄長2-5(-6)厘米。花萼細長,具棱,直徑1-1.5毫米,無或有1枚褐色鱗片狀葉,近膜質,披針形,長3-5毫米,寬0.5-1.5毫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稍抱花葶。
總狀花序長1.8-3.5(-5)厘米,有2-5花,疏生,花傾斜,稍下垂,花冠寬碗狀,直徑1-1.2(-1.5)厘米,白色微帶淡綠色;花梗長3.5-5毫米,果期長達5-8毫米,腋間有膜質苞片,狹披針形,長1-2(-30毫米,寬0.6-0.8(-1)毫米,短於花梗之半;萼片較小,半圓形或三角狀半圓形,長1.2-1.5毫米,基部寬1.5-2毫米,先端圓鈍,邊緣有疏齒;花瓣倒卵圓形,長5-6.5毫米,寬4-5.5毫米,先端圓鈍;雄蕊10,花絲無毛,花葯長2.5-3毫米,寬1-1.5毫米,具小角,黃色;花柱長8-11毫米,傾斜,上部稍向上彎曲,伸出花冠,果期更明顯,頂端稍加粗成環狀突起;柱頭5圓裂。
蒴果扁球形,直徑(4-)4.5-6(-6.5)毫米。
花期6-7月上旬;果期7月中旬至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1440米之山地針葉(雲杉、冷杉、落葉松)林下。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
朝鮮、日本、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烏蘇里江流域。
異種區別
本種與紫背鹿蹄草P. atropurpurea Franch.相近,但主要特徵為葉腎形或圓腎形,上面為深綠色,下面為淡綠色,邊緣有不整齊的疏細鋸齒;萼片半圓形或三角狀半圓形;苞片狹披針形;同時在地理分布上也不相同,本種主要產我國東北各地,易於區別。
主要價值
【藥 名】:腎葉鹿蹄草
【來 源】:為鹿蹄草科植物腎葉鹿蹄草的全草。
【功 效】:祛風除濕、補腎壯骨、收斂止血、溫肺止咳、解蛇蟲毒。
【主 治】:治風濕疼痛、虛勞腰痛、神經痛、腰膝無力、衄血、子宮出血、肺結核咯血、創傷出血、支氣管炎、蛇、蟲、犬咬傷、水田皮炎。
【性味歸經】:甘、苦,溫。入脾、胃、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外用:搗敷。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
【拉丁名】:Pyrola renifolia Maxin.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