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是指以陰莖龜頭出現丘疹、結節狀堅硬物等,潰後如翻花狀,有特異惡臭和膿性分泌物為主要表現,發生於陰莖的癌病類疾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陰莖癌基本相同。
病因
1.積毒侵蝕由於包莖或包皮過長,穢垢久蘊,積毒蝕於肌膚而成此證。或由“袖口疳”久久不愈演變而來。
2.濕熱下注素體陽盛或久食肥甘滋膩之品,濕熱內生,蘊積於足厥陰肝經,積聚龜頭而生。
3.肝腎精虧肝腎陰虛,憂思郁慮,相火內的,水不涵木,肝經血少,絡脈空虛,虛火痰濁侵襲,導致經絡阻塞,積聚陰莖而成。
病機
由於肝主筋,陰莖為宗筋所聚之處,為腎之外竅,因此陰莖和肝腎有密切關係。腎岩的發生多因肝腎陰虛,憂思郁慮,相火內灼,水不涵木,肝經血少,經絡空虛,虛火痰濁侵襲,導致經絡阻塞,積聚陰莖而成。再則包莖或包皮過長,以致穢毒積聚,與本病的發生亦有密切關係。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本病好發於陰莖冠狀溝及外尿道口邊緣,多發生於40—60歲的男子。
2.開始在陰莖頭局部出現硬塊或紅斑,突起小腫物或經久不愈的潰瘍,由於包皮掩蓋未引起足夠重視,以後有血性分泌物自包皮口流出,腫瘤可突出包皮口或穿破包皮呈菜花樣,表面糜爛,滲出物惡臭,多不妨礙排尿。晚期癌腫可侵及陰莖的全部、恥骨部及陰囊,局部失去正常形態而在恥骨部形成一巨大的癌性潰瘍。
3.並可出現消瘦、貧血、無力、食欲不振等惡病質。
病證鑑別
1.尖銳濕疣 可見於陰莖頭、冠狀溝及包皮內板,病變突起呈菜花狀、乳頭狀、顆粒狀或結節狀,色紫紅,大小和數目不定,也可有蒂,表面可糜爛。
2.陰莖結核病變 亦可發生在陰莖頭、陰莖系帶處。最初為結核性紅色膿皰,膿皰破潰後呈淺在潰瘍。其周圍較硬,基底為肉芽組織。如潰瘍繼續發展擴大,可累及陰莖海綿體,嚴重的可破壞陰莖頭,有的可產生尿道瘺。潰瘍分泌物塗片檢查如能找到結核桿菌可以確診,必要時可作活體組織檢查以資鑑別。
相關檢查
根據活體組織學檢查,可明確癌腫的組織學類型。根據活體組織學檢查,可明確癌腫的組織學類型。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從虛實來辯證。濕毒實證表現為陰莖部潰瘍,腫脹疼痛,翻花如石榴狀,有血樣滲出物,味臭難聞;陰虛證表現為陰莖部潰爛,僅流黑暗血水,難腐難脫;伴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口燥咽乾;氣血虛表現為陰莖癌晚期,爛通尿道,甚則陰莖潰爛脫落。
治療原則
本病以手術治療為原則,可配合中醫辨證論治或其他方法。
證治分類
1. 肝鬱痰凝
證候:陰莖、冠狀溝附近有丘疹、結節、疣狀腫物,逐漸腫大,潰後滲流滋水或血水,或有痛癢;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散腫潰堅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白芍、法夏、陳皮、瓜蔞根、昆布、海藻、歸尾、三棱、龍膽草、黃芩。
2.肝經濕毒
證候:陰莖部潰瘍,腫脹疼痛,翻花如石榴狀,有血樣滲出物,味臭難聞;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利濕熱,瀉火解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膽草、山梔、黃芩、柴胡、木通、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甘草。
2. 陰虛火旺
證候:陰莖部潰爛,僅流黑暗血水,難腐難脫;伴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口燥咽乾;舌紅而無苔,脈沉細弦。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茱萸、乾山藥、澤瀉、茯苓(去皮)、丹皮、知母、黃柏。
3. 氣血兩虛
證候:陰莖癌晚期,爛通尿道,甚則陰莖潰爛脫落;伴身體瘦弱,不思飲食;舌淡紅,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和胃健脾。
方藥:當歸補血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當歸。
其他療法
外治法
不適宜或不願接受手術者,初起外敷千金散、紅油膏,1天或隔天1次;潰後外敷皮癌淨、藤黃膏,每天或隔天1次;肉芽新鮮,改敷生肌散、生肌玉紅膏,2—3天1次。
手術法
1.手術治療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確診後,宜儘早手術。
2.放射治療早期和中青年人陰莖癌可行放射治療。但放射治療療效不理想。
3.化學療法對本病有良好的療效。亦可用於配合手術和放射治療。
轉歸預後
本病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良好。但也有部分晚期患者死亡。
預防調護
1.開展衛生宣傳教育,經常將包皮上翻洗滌,避免積垢。
2.有包莖、包皮過長者,宜儘早施行包皮環切術。
3.陰莖發生贅瘤、白斑或不明原因的腫物、結節,應及早治療,以防癌變。
文獻摘要
《瘍科心得集》謂:“夫腎岩翻花者,……初起馬口之內,生肉一粒,如豎肉之狀,堅硬而癢,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或五六載時,覺疼痛應心,玉莖漸漸腫脹,其馬口之豎肉處,翻花若榴子樣,此腎岩已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