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媒效應

可以預計,隨著今後金融創新發展,票據市場工具的豐富,企業的融資工具更加多樣化,銀行業的脫媒效應將進一步明顯。 資產證券化的脫媒效應與股市擴容帶來的脫媒效應不同,開展資產證券化產生的脫媒效應有其獨特的優點。 首先,與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相比,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脫媒效應更為強烈。

銀行業的脫媒效應

銀行業的脫媒效應主要表現為:部分貸款被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票據市場工具、股票融資等替代;而部分存款則被貨幣市場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居民股票投資所替代。據渣打銀行統計,2006年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和企業短期融資票據的融資金額達到8060億元人民幣(不包括私募股本和風險資本)。儘管銀行貸款仍保持主導地位,但近期這種主導地位正在減弱,如相比2005年有85%的企業外部融資來自銀行貸款,而2006年只有 79%,商業銀行的脫媒效應進一步顯現。股票市場交易的持續活躍使居民儲蓄存款的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場,央行發布的金融運行數據顯示,2006年全年,居民戶存款增加2.09萬億元,同比少增1125億元,而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餘額則同比大幅增長。可以預計,隨著今後金融創新發展,票據市場工具的豐富,企業的融資工具更加多樣化,銀行業的脫媒效應將進一步明顯。

資產證券化的脫媒效應

與股市擴容帶來的脫媒效應不同,開展資產證券化產生的脫媒效應有其獨特的優點。
首先,與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相比,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脫媒效應更為強烈。發行股票和企業債的作用是讓需要資金的企業,不用再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融資,實際是限制了銀行貸款的增長,其功能是通過限制存款—貸款循環,而限制進一步的貨幣創造,也就是防止流動性的進一步增長,但對已有的貨幣供應量不構成影響。但在資產證券化交易中,銀行出售的是自己的信貸資產,可以看作是存款—貸款貨幣創造循環的逆循環,對已有的貨幣供應量也會產生縮減作用。
其次,資產證券化產品屬於固定收益證券,開展證券化符合發展債券市場的需要。發展債券市場對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增強資本市場穩定性有重要作用。
第三,開展資產證券化能夠兼顧銀行利益。銀行間接融資比重過大造成一個困境,一方面直接融資比重過小,金融資產供給不足造成價格飆升,同時銀行過分依賴存貸利差收入;但另一方面銀行缺乏足夠動力削弱這種壟斷地位,銀行上市,對業績的追求使其不僅不會改變現狀,反而更加嚴重地倚賴利差收入,放貸意願更加強烈。資產證券化一方面可以削減銀行放貸帶來的貨幣創造,還可以幫助銀行開拓多種收入來源(如證券化資產的發放費、交易服務費),最佳化銀行收入結構,推動銀行擺脫盈利來源單一的困境,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