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弦概述
基本定義
脈弦是中醫診治中脈象的一種現象,指脈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長,指下挺然的脈象。脈弦的意思是,手指摸到的脈搏,就像按到兩端拉直的琴弦,像緊繃的琴弦撥動一樣,而且有一定的勁度和急促感。脈弦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上多提示此人情緒較急躁,脾氣較大,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春天,正常人的脈象也多弦。在病理上多提示患者有痛症、肝病、疾飲或瘧疾。脈訣:端直而長,如按琴弦。另外的特點是:從中直過,挺然指下,應指有挺直和勁急之感。脈弦概說現代概念
弦脈是一種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於動脈血管,使血管壁平滑肌緊張度增高;或有動脈(橈動脈)粥樣硬化,致脈搏呈現平直而有力的脈象。《中醫脈學研究》:弦脈。【脈象】《素問·玉機真髒論篇》中載:“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脈經》中也載:“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又在《脈訣刊誤》中載:“……狀若箏弦……從前中直過,挺然於指下,日弦。”總之,弦脈的形態是張力明顯,有按繃起的琴弦的感覺,端直而長。【鑑別】各家對弦脈形狀的描述,大致是相同的。各種說法如:端直以長、如弓弦狀、如箏弦、如按琴瑟弦等,這些都說明弦脈的特徵。另外,關於弦脈應屬於浮、中、沉哪一部分的問題,前人在看法上有些出入。例如《脈經》上說:“弦脈舉之無有。”說明弦脈應當是沉取才有。元代李杲說:“蓋弦脈,總見於浮,其沉弦者牢也。”又認為應當是浮取才有。可見對於弦脈浮沉位置的問題,見解上是有矛盾的。但是,我們認為弦脈的特徵是“如弓弦狀”的張力表現,浮、中、沉的部位問題不是它的構成特徵,因此在臨床實踐中任何部位都可以見到。前人有的誤用部位作構成的特徵,所以出現了不同的論點。另外,緊脈如繩索,脈形屈曲,左右彈手;弦脈則是端直而長。【病機】《素問》中說,春季健康人多見弦脈(此乃軟弱經虛而滑的弦脈)。又據《脈經》中載:“弦脈是六種殘賊脈之一,能與諸經作病。”張璐說:“傷寒壞病,弦脈居多,虛勞內傷,弦常過半。”在I臨床上確是如此,在很多種疾病中,弦脈較其他脈出現為多。一般認為高血壓弦脈,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李東垣說:“弦脈,總是陰陽不和,肝邪上逆……”《內經·玉機真髒論篇》中載:弦脈“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弦冒而巔疾。”這些都是符合高血壓症狀的,現代人朱顏認為高血壓的弦脈與正常脈不同之處,在於重搏波常向外突出。另外,中醫研究院亦對一百例高血壓的脈象作了分析,其中僅有三例不顯脈象。【臨證】弦脈既不屬於陽脈,也不屬於陰脈。如《瀕湖脈學》中載:“弦為陽中陰。”或說外陽內陰。《脈經》中載:“弦為陰。”《脈訣》載:“弦者陽也。”《診宗三昧》中載:“傷寒以尺寸俱弦,為少陽受病。少陽為樞,為陰陽之交界。如弦而兼浮兼細,為少陽之本脈,……若弦而兼之以沉、澀、微弱,得不謂之陰乎。”陳修園說:“弦從肝化,可陰可陽。”這些都說明弦脈在辨別虛實寒熱上,還要根據病情與所兼脈象而決定。a.主痛病。《傷寒論》中載:“……脈弦者,必兩脅拘急。”《金匱·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中載:“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另外,頭痛、身痛、腹痛等,也多見弦脈。b.血壅氣鬱。盜汗停飲、勞倦積食、瘢瘕積聚、寒疝等都可以出現弦脈。c.瘧疾脈多弦。《金匱要略》載:“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瀉下後可愈),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弦數者風發也……”d.肝鬱。古代醫家常說:“弦出右口為肝鬱情思不暢,肝陽上逆。”另外《瀕湖脈學》中載:“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此為肝陽上逆之證。經典引用
《素問·玉機真髒論》:“端直以長,故曰弦”。主肝膽病,諸痛症,情志病,少陽病,痰飲等。亦見於老年健康者。《瀕湖脈學》:“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箏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直下。編輯本段
脈弦特徵
脅痛為灼痛而煩(心煩灼痛)。[2]嘔吐苦水或黃水。[3]眩暈、頭痛為頭暈不支,自覺筋脈跳動,額熱而痛,痛若刀劈,或為脹痛。[4]耳鳴、耳聾均為暴作,鳴聲如潮,陣作陣平,按之不減。[5]目赤為眼結膜發紅,暴痛或腫。[6]吐衄亦為聚然暴作,血涌量多,衝口而出。[7]此外,尚可見小便熱澀黃赤、面赤而熱、口苦而乾等。[8]狂怒為躁怒,或狂妄不避親疏。[9]大便乾結,小便熱赤。[10]舌苔:質紅苔黃。[11]脈弦數。編輯本段
治療附方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6g、黃芩(炒)9g、梔子(酒炒)9g、澤瀉12g、木通9g、車前子9g、當歸(酒洗)3g、生地黃(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用法】水煎服。【功用】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主治】肝膽實火上擾,症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或濕熱下注,症見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濕熱帶下等。【中醫浪子注】套用本方時,應去木通,特別是關木通不能用,因木通有一定的腎毒性,可改用通草。方中的藥不必全備,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加減。本方也有中成藥。小柴胡湯
【組成】 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人參三兩(9g);甘草炙,三兩(6g);半夏洗,半升(9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4枚)。【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主治】 1)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或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加減】(1)嘔逆加生薑、陳皮。(2)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4)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覆取微汗。(5)?嗽去參、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6)虛煩加竹葉、粳米。(7)齒燥無津加石膏。(8)痰多加栝蔞、貝母。(9)腹痛去黃芩,加芍藥。(10)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11)心下痛,加青皮、芍藥。(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13)本經頭痛加川芎。(14)發黃加茵陳。小建中湯
【組成】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薑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出處】《傷寒論》 【分類】溫里劑-溫中祛寒【方訣】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髒,虛勞腹冷服之瘥。更加黃芪名亦爾,表虛身痛效無過。【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方論】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溫陽散寒;芍藥和營益陰;炙甘草調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溫養中氣,平補陰陽,調和營衛之功。【禁忌】嘔吐或中滿者不宜使用;陰虛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弦脈分類
體狀詩: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
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
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
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
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症痂查左關,
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