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能源與動力工程致力於傳統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開發,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傳統能源,也包括核能、風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來將廣泛套用的氫能。動力方面則包括內燃機、鍋爐、航空發動機、製冷及相關測試技術。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調整熱能與動力工程為能源與動力工程。

二級學科

考慮學生在寬厚基礎上的專業發展,將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分成以下四個專業方向:

(1)以熱能轉換與利用系統為主的熱能動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新能源開發和研究方向);

(2)以內燃機及其驅動系統為主的熱力發動機及汽車工程,船舶動力方向;

(3)以電能轉換為機械功為主的流體機械與製冷低溫工程方向;

(4)以機械功轉換為電能為主的火力火電和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

工程熱物理過程及其自動控制動力機械及其自動化、流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電廠熱能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個二級學科。

培養要求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的基礎理論,學習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受到現代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動力機械與熱工設備設計、運行、實驗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該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工程力學、機械學、工程熱物理、流體力學、電工與電子學、控制理論、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獲得該專業領域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

4.具有該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培養目標

該專業主要培養能源轉換與利用和熱力環境保護領域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實踐、適應和創新能力,較高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高級人才,以滿足社會對該能源動力學科領域的科研、設計、教學、工程技術、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學生應具備寬廣的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熱學、力學、電學、機械、自動控制、系統工程等寬厚理論基礎、熱能動力工程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掌握計算機套用與自動控制技術方面的知識。畢業生能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及相關方面的研究、教學、開發、製造、安裝、檢修、策劃、管理和行銷等工作。也可在該專業或其它相關專業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主幹學科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流體力學

主幹課程

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製圖、電工與電子技術、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控制理論、測試技術、燃燒學 等

實踐教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專業實驗

傳熱學實驗、工程熱力學實驗、動力工程測試技術實驗、流體力學實驗等。

知識結構

工具性知識

比較系統地掌握一門外語,掌握外文科技寫作知識。掌握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具有在該專業與相關領域的計算機套用與開發能力;掌握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的知識、方法與工具。能夠進行中外文文獻檢索。

自然科學知識

掌握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工程化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學科技術基礎知識

掌握工程製圖、工程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金屬工藝學、電工學、電子技術基礎、工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計算機原理與套用、自動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對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知識要求可適當降低)。

專業知識

根據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因專業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1)熱能動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燃燒污染與環境、動力機械設計、熱力發電廠、熱工自動控制、傳熱傳質數值計算、流體機械等知識。

(2)熱力發動機及汽車工程方向

掌握內燃機(或透平機)原理、結構、設計、測試、燃料和燃燒,熱力發動機排放與環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論,內燃機電子控制,熱力發動機傳熱和熱負荷,汽車工程概論等方面的知識。

(3)製冷低溫工程與流體機械方向

掌握製冷、低溫原理、人工環境自動化、暖通空調系統、低溫技術學、熱工過程自動化、流體機械原理、流體機械系統仿真與控制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該方向所涉及的製冷空調系統、低溫系統,製冷空調與低溫各種設備和裝置,各種軸流式、離心式壓縮機和各種容積式壓縮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4)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輪機、水輪機安裝檢修與運行、水力機組輔助設備、水輪機調節、現代控制理論、發電廠自動化、電機學、發電廠電氣設備、繼電保護原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水電廠計算機監控和水電廠現代測試技術方面的知識。

也就是說,該專業學生應具有如下知識和能力,並根據培養規格的不同而有所側重: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熟練掌握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工程化學等基礎性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套用方法;具有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套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能較順利地閱讀該專業的外文書籍和資料。若外語為英語應達到國家四級以上水平(含四級)。

(3)系統地掌握該專業必需的技術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力學理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熱學理論(熱力學、傳熱學等),機械設計基本理論,電工與電子基本理論,自動控制理論,能源動力工程基礎理論等。

(4)熟悉該專業領域內1~2個專業方向或有關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5)具有該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測試、調研、查閱文獻和基本工藝、操作、運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計算機相關知識和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較熟練使用計算機工具,解決工程中的有關問題。

(7)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就業方向

根據專業方向不同,畢業生可在大型企業、相關公司以及相關的研究所、設計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門從事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工程方面的研究與設計、產品開發、製造、試驗、管理、教學等工作。主要就業方向為發電廠、內燃機廠、汽車製造廠、物流調控、鍋爐廠、大型機械廠、造船廠、空調廠、製冷設備廠、暖通工程等等!

開設學院

四年開設院校(非按排名排列)

中原工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科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湘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同濟大學、新疆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德州學院、大連海事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南昌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廣西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吉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吉林化工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邵陽學院、佳木斯大學、南京工程學院、江蘇工業學院、江蘇科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揚州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重慶理工大學、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長江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瀋陽化工學院、瀋陽理工大學、遼寧科技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瀋陽農業大學、西華大學、中國計量學院、山西大學、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中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套用技術學院、上海電力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昆明理工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藏大學、陝西理工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南華大學、東北電力大學、長春工程學院、河南城建學院、集美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青島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煙臺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河北理工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工程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南昌工程學院、江西藍天學院、平頂山學院、運城學院、貴州大學、仲愷農業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武漢科技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交通大學、瀋陽工程學院、遼寧科技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河南理工大學方科技學院、江蘇大學京江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中北大學朔州校區

院校排名

2013-2014年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排名

排 序 學校名稱 水 平 開此專業學校數
1 西安交通大學 5★ 157
2 清華大學 5★ 157
3 哈爾濱工業大學 5★ 157
4 上海交通大學 5★ 157
5 華中科技大學 5★ 157
6 東南大學 5★ 157
7 天津大學 5★ 157
8 北京科技大學 4★ 157
9 重慶大學 4★ 157
10 山東大學 4★ 157
11 華北電力大學 4★ 157
12 華東理工大學 4★ 157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157
14 江蘇大學 4★ 157
15 蘭州理工大學 4★ 157
16 上海理工大學 4★ 157
17 大連理工大學 4★ 157
18 南京工業大學 4★ 157
19 哈爾濱工程大學 4★ 157
20 青島科技大學 4★ 157

專升本環節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必需的熱、機、電及管理領域的基本理論及基本知識、具備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技術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領域生產、管理、服務的套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學生在掌握本科學生所必備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理論以及外國語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地學習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術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1、基本素質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法律意識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和團隊精神,具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

2、基本知識要求:掌握該專業所必備的熱、機、電及管理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船舶動力裝置、熱力發動機和新能源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3、基本能力要求:具有承擔該專業工作所必需的系統分析、運行管理和設計、製造能力。

4、文獻檢索要求:掌握專業文獻檢索、資料查詢、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5、外語與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套用能力(一定的專業英語閱讀及聽、說、寫的能力)。掌握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6、職業技能(證書)要求:掌握以能源與動力系統分析、運行管理和設計、製造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技能,能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CAD等證書。

課程設定

主幹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力學、熱力學、機械學 、控制理論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圖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熱力學、動熱質傳遞基礎、自動控制基礎

雙語教學課程:工程圖學、船舶動力裝置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機械設計綜合訓練、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

主要專業實驗:物理實驗、電工電子技術實驗、電腦程式語言上機實踐、能源與動力工程基礎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