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頤

胥頤

胥頤,男,1982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地球物理系深部探測專業,獲學士學位;1982-1996年在新疆地震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6-1999年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地震學和地球內部構造,主要從事中國大陸及邊緣海域深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

簡介

胥頤 胥頤

1999年獲得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傅承義青年科技獎”。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為地震學和地球內部構造,主要從事中國大陸及邊緣海域深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

學科類別:地質學類其他專業

主要科研項目

1. “滇西造山帶殼幔速度細結構及構造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974027),2010-2012;

2. “中國海陸1:500萬地震層析成像圖”,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編圖項目(BT-2008-04),2008-2012;

3. “南海岩石圈三維結構及其動力學特徵”,“973”項目《南海大陸邊緣動力學及油氣資源潛力》二級課題(2007CB411701),2007-2011;

4. “汶川地震暨龍門山構造帶的深部地質結構研究”,地質災害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項目(DZKJ-0903),2008.7-12;

5. “海區殘留盆地油氣資源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技術”,“863”海洋技術領域項目(2006AA09Z359),2007-2009;

6. “黃海及其鄰近地區的地震層析成像及深部構造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574038),2006-2008;

7. “南海東北部及鄰區地震層析成像與岩石圈結構”,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南海東北部地殼深部結構與新生代構造活動研究》二級課題”(KZCX3-SW-234-2),2005-2008;

8. “準噶爾盆地及周緣地區深部構造背景的綜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2007.1-2008.1

9. “天山造山帶的殼幔結構與深部動力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274025),2003-2005;

10. “松潘-阿壩地區的地震層析成像與深部構造研究”,中石化南方勘探開發分公司項目,2002-2003;

11. “南海西北部與紅河地區的深部地質結構”,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南海西北部與紅河地區的深部結構及其動力學機制研究》二級課題 (KZCX2-209),2000-2003;

12. “準噶爾盆地及其周緣造山帶的地震層析成像研究”,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準噶爾盆地構造格架綜合工程探測》項目,1999-2001;

13. “烏魯木齊及北天山地區的深部構造研究”,地震科學聯合基金資助項目 (9500011),1995-1997;

主要學術論著

代表論著:

胥 頤、李志偉、黃潤秋、劉建華、劉勁松,四川西部暨龍門山地區的Pn波速度和各向異性.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40(4):1-6.

Xu, Y., Z. Li, R. Huang, and Y. Xu (2010),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from S‐wave tomograph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 southwestern China, Geophys. Res. Lett., 37, L02304, doi:10.1029/2009GL041835.

胥 頤、李志偉、Kim Kwanghee、郝天珧、劉勁松,黃海的地殼速度結構與中朝—揚子塊體拼合邊界.地球物理學報,2009,52(3):646-652

胥 頤、黃潤秋、李志偉、徐 亞、劉勁松、劉建華,龍門山構造帶及汶川震源區的S波速度結構.地球物理學報,2009,52(2):329-338

胥 頤、郝天珧、李志偉、劉建華,中國邊緣海及其鄰區的岩石層結構與構造分析,地學前緣,2008,15(3):55-63

胥 頤、李志偉、劉勁松、郝天珧,黃海及其鄰近地區的Pn波速度與各向異性,地球物理學報,2008,51(5):1444-1450

李志偉、胥 頤、郝天珧、劉勁松,利用非線性方法反演琉球-台灣-呂宋地區的岩石層P波速度結構,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22(5):1345-1351

Yi Xu, Zhiwei Li, and Steven W. Roecker,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central Tien Shan. Geophys. Res. Lett.,2007, 34, L10304, doi:10.1029/2007GL029708.

胥 頤、李志偉、劉建華、郝天珧、劉勁松, 南海東北部及其鄰近地區的Pn波速度結構與各向異性,地球物理學報,2007,50(5):1473-1479

李志偉、胥 頤、郝天珧、劉勁松,中天山地區的Pn波速度結構與各向異性,地球物理學報,2007,50(4):1066-1072

Xu Yi, Steven W. Roecker, Ruoping Wei, Wenlai Zhang, Bing Wei. Analysi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crust from earthquake relocation in the central Tien Shan. Bull. Seism. Soc. Am. 2006, 96(2): 737-744

胥 頤、劉建華、郝天珧、劉勁松、李志偉,中國東部海域及其鄰區岩石層地幔的P波速度結構與構造分析,地球物理學報,2006,49(4):1053-1061

胥 頤、劉建華、劉福田、朱令人、龍海英、魏 斌,天山-帕米爾結合帶的地殼速度結構及地震活動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2006,49(2):469-476

李志偉,胥 頤,郝天珧,劉勁松,張嶺.環渤海地區的地震層析成像與地殼上地幔結構.地球物理學報,2006,49(3):797-804

李志偉,胥 頤,郝天珧,劉勁松,張嶺. 利用DE算法反演地殼速度模型和地震定位. 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2):370-378.

胥 頤、Roecker S W、魏若平、張文來、魏 斌,天山中部的地震定位和地震活動性分析. 地球物理學報,2005,48(6):1308-1315

Xu Yi, Liu Jianhua, Liu Futian, Song Haibin, Hao Tianyao, Jiang Weiwei.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adjacent areas. Sciences in China (Series D), 2005,48 (22): 156-164

劉建華,胥 頤,郝天珧,劉勁松. 中國邊緣海及鄰區地殼與上地幔速度結構特徵.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5. 20(3):594-599.

劉建華,胥 頤,郝天珧. 地震波衰減的物理機制研究.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4, 19(1):1-7.

Yi Xu, Futian Liu, Jianhua Liu, Hui Chen.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beneath western China from P wave travel time tomography. J. Geophys. Res., 2002, 107, B10, 2220, doi: 10.1029/2001JB000402.

Xu Yi, Liu Futian, Liu Jianhua, Sun Ruomei. Seismic tomography beneath the orogenic belts and adjacent basins of northwestern China. Sciences in China(Series D),2001, 44(5):468-480

胥 頤、劉福田、劉建華、陳輝、孫若昧. 中國西北大陸碰撞帶的深部構造特徵和地球動力學意義. 地球物理學報. 2001,44(1):40-47

胥 頤、劉福田、劉建華、孫若昧. 天山地震帶的地殼結構和強震震源環境. 地球物理學報. 2000,43(2);184-1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