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歷
胡余德是胡開文墨業的開拓繼承發展者,是胡氏墨業承上啟下的關鍵性業
主。他自幼隨父在屯溪、休寧兩地協助創業。1782年,胡天注接替汪啟茂墨室時,他受命主持休城海陽的店業,主持生產胡氏徽墨,這一年,他年僅20歲。1808年胡天注去世,1810年績溪縣合邑編修縣誌,始錄汪近聖墨業的業績,但未錄胡開文墨業,可見胡氏墨業尚屬平平。1824年,績溪合邑在邑人戶部廣東司主事兼辦雲南司事的胡培翬(1782-1849)倡導下,仿照休寧縣的辦法,捐募“賓興盤費基金”,但地處休城的胡開文墨業並未認捐分文(今“賓興盤費基金記”碑文仍鑲嵌在績溪縣城文昌殿的正牆右側),可見其墨業尚未成大器。1828年胡培翬再次勸募興建東山書院時,胡余德以一千兩白銀認捐,促成了東山書院的創辦,說明了此時的胡開文已事業有成,聲名大顯。故族譜中有言:“吾族自三十世以前經商者頗少”,“逮道(光)鹹(豐)年間,端齋(胡余德)公起,遂以‘開文’墨業名天下”。(事見《上川明經胡氏族譜》)。成功原因
胡余德業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其原因大致有四。其一、他狠抓了生產與銷售兩個環節。他遵照其父的傳統,只在休城店裡制墨,不允許屯溪店制墨,確保了墨品的質量;其二,他在黟縣漁亭創辦了正太煙房,確保了原材料的質量與供應;其三,他在休城開了一爿“和興棗棧”,在績溪上莊開了“啟茂典”、“啟茂茶號”,又在績溪上塘開了一爿“和棗棧”,如此眾多的商業業務與胡開文墨業便形成犄角之勢。可見他還是一位善於利用商業資本的行家、高手,這在那個年代裡,尤其是墨業界是極其罕見的;其四,他還特別注意培養子侄輩業儒從政,以確保他的墨業與商業。他有9子,除老五、老八外,其餘7人中,有1人是歲貢生,6人是國學生,連同其弟其侄,一共有近20人業儒,有的還直接從政,這在歧視商人的封建社會裡是不可或缺的一招。正是在他的帶領與影響下,不僅有一批家人業墨,還有一批家人從政,從而維護了他們一代代工商業的利益,於是,其墨經其子孫的努力而風靡於同(治)光(緒)朝,延續至民國間,並於1915年由其孫輩奪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金質獎章,將徽墨推向了世界。
影響
在胡開文墨業的影響下,其同宗胡德新(1784-1862),胡德沂(1791-1861)兄弟倆於嘉慶11年(1806)在上莊辦了一爿胡同文墨莊,這是胡姓唯一辦在故鄉的墨莊。因市場的關係,於嘉慶14年(1809)也遷到了休城。同治9年(1870),第二代的胡錫笏(1807-1882)又在屯溪中街另開了一爿胡同文,其子胡祥淦(1875-1935),名彥邦,號雲鍾,不但善於經營,而且遇事沉著。當民國十八年土匪朱老五(朱富潤)火燒屯溪街時(1928),他臨危不亂,指揮全店人員奮力救火,終使胡同文免遭大難,成了屯溪劫後倖存的少數商店之一。經此大難,屯溪墨肆就“僅此一家,別無分店”,使胡同文迎來了鼎盛時期,獨霸了屯溪的墨市。
佚事
清末,胡開文墨店發現有批墨錠不符質量要求。老闆胡余德發現後,立即下令停止制售,並將賣出的墨錠高價收回、銷毀,一時間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