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門門宦
胡門門宦創始人“艾布里則地”字“程瑞”名“馬福海”創建的。中國伊斯蘭教聖源道堂——胡門門宦的創始人篩黑·艾布宰吉·馬伏海,字呈瑞,東鄉族人氏,清康熙五十四年辛未年(1715年)春季三月,生於東鄉高山腳下的納奴山莊,世居東鄉紅泥灘村。當時其父親家境貧寒,一生艱苦,從事務農,耕耘度日。父親名叫默哈木吉,母親名叫阿儀涉。鬍子太爺弟兄四人,他是排行老二。其長兄叫哈三,其弟叫法如給、穆巴瑞剋。鬍子太爺在及齡時代天資聰穎,才思敏捷,立志求學,詣前請教,尊賢敬師,攻讀經典。少年時代投師訪賢,力學篤行,博而不精,為使求精而努力。青年時代經穆太師巴巴的指使,慕名前往故都長安城化覺巷崇文大寺,拜訪名師布皇·穆按贈,繼續深造學問近達三年之久,終於乾隆十四年乙巳年(1749年)齋月廿七晚間相遇了黑祖瑞*聖人,並領受其獨特傳授的精華及與眾不同的教門後,在該清真寺不斷顯蹤。後名師悟其絕非凡人,為此他宣眾“河州滿拉”並非一般人,眾人以此而非常激動,並設宴聚餐為“河州滿拉”穿衣掛帳,揮淚送行。從此他榮歸故里,立門傳教,設堂收生,從事宣教育人,傳教授道活動。晚年時代為了傳播伊斯蘭教知識,弘揚所創建的教門而步步遷至定羌驛(今廣河縣)太子寺城定居,然而被尊稱“太子寺老阿訇”。不久,其潔白如雪的鬍子如同“美髯公”,故又尊稱“鬍子太爺”,其門宦被稱為“胡門”,或“太子寺”門宦,其道堂被稱為“聖源道堂”。又因得到特賢之品,故尊稱“賢祖·鬍子老太爺”。後來他親自設計繪圖為自己修建拱北(陵墓),並且在八卦內頂的天花板上還親自設計雕刻了日月星辰,以及日食、月蝕和廿四節氣的運轉變化情況。臨終前將“父傳子授”的口喚面授予他的清廉純順的一些後代,並留遺囑,其意是:“順主從聖,免遭火獄之刑;奉公守法,脫離塵世之難;疼徒授教,贏得眾徒之信賴與尊敬”。然後於嘉慶十四年乙巳年(1809年)夏季,隱光歸真,身發真香,皓光沖天,連綿不斷。其子孫後代及廣大教徒聲淚俱下,悲不自勝,然後經舉行古教的各項儀式後安葬於他生前所修建的拱北中,享年九十四歲。至於其長子馬成河(大太爺)因於道光元年在蘭州祈雨有功,故道光皇帝為讚譽胡門先賢祈降滂沱,抗旱救災,利國利民,將親筆御題的“聖源道堂,人能宏道”之金匾贈送於太子寺胡門拱北,掛於八卦內。光緒禮親王也非常景仰胡門先賢的豐功偉績,將親筆題字“原之造化”之金匾贈送於太子寺胡門拱北,掛於八卦的門楣上。
始至今日,鬍子老太爺的後裔已繁衍到近三百餘戶左右,其中他的清廉純順的一些子孫後代,無論年老的或者年輕的都以篩黑、穆日實迪(即教主或老人家)的身份沿襲繼承並傳授了胡門的教門,引領了廣多的教徒,加強了胡門門宦,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鞏固和發揚並擴大了胡門的教門事業,嚴格遵循了賢祖老太爺的古教路線,言行一致地傳授了先人的教門,同心同德地團結在先人的教門旗幟下,給廣大胡門教徒做出了值得讚揚的榜樣。但是極少數後代以貪圖名利而“棄正投邪,認賊作父”,在今世成為人人唾罵的千古罪人,在後世必受火獄之刑罰。還有極個別後代因才疏學淺,故對賢祖·老太爺所傳授的遵行和誠信問題產生不應該的歧視。因為前人的事情就是後人的鏡子,先人所立行的教門就是後代的指南,我們做子孫後代的必須因襲前賢,循規蹈矩,而那些缺乏理智的人們卻不大理會。因此希望鬍子太爺的每個子孫後代爭取為自己的好先人爭光,為他所創立的教門盡忠效力,團結互助,加強學習有利於教門的經書,詣前請教,探究哲理,以便老太爺的教門得以堅固穩定,其門宦得以平安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