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曾為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10期封面人物,當期配發《守候教研這方沃土》的文章,介紹他的主要事跡。《陽泉教育》分別於2003年第1期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為題和2006年第1期以《筆耕不輟書華章》為題兩次詳盡介紹了他的事跡。曾被《中華語文網》等推舉為“全國國中語文百位名師”之一。入選《中國當代思想家經典》《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等。曾被聘參加了山西省中考語文命題工作。
發表作品
胡濤海發表論文及各類教學雜談220餘篇,分別刊登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課程》《人民政協報》《中國基礎教育》(北京師範大學)《中學語文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素質教育(教師讀本)》(中國人民大學)《語文教學通訊》(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與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陝西師範大學)《中學語文》(湖北大學)《語文月刊》(華南師範大學)《語文天地》(哈爾濱師範大學)《校園文苑》(廣西出版社)《山西教育》《閱讀與鑑賞》(河北新聞出版局)《中學語文園地》(河南大學)《考試》(光明日報出版社)《語文報》(山西)《山西中考》(山西新聞出版局)《教材教法研究》(山西教科院)、《瘋狂作文》(河南)《中學課程輔導》(山西新聞出版局)《試題與研究》(河南)《新課程報》(北京)《讀寫快線》(陝西師大)和《陽泉教育》等雜誌報紙上。 應人民教育出版社等10餘家出版社之邀,主編和參編教學論著和教輔書籍30餘本。
教育理念
胡濤海一貫倡導“崇尚自然、彰顯個性、獨具特色”的課堂教學。不以一把尺子、一個模式、一個標準機械地評價教學;不在一個字、一句話上、一個閃失上打擊教師的教學熱情。而是常以平和的、寬容的心態容納教師教學的得與失,以信任的目光期待教師自我提升,以激勵的方式促使教師自我創新。鼓勵教師立足自身的教情和學情,大膽探索。提倡教師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重組、整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寫出實用化、個性化的教案。“不能把自己的腦袋長在別人的肩膀上,更不能用別人的腦袋去教學。”
在指導方式上,是“開而不達,引而不發”,“點到為止”。著重引導教師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環節,自主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比正確的“更有價值”的觀點,儘量留給教師自由發揮、自主創新的空間,鼓勵教師走自己的路,上出有自己特色的課。在評課議教時,除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或不足、提出合理的建議外,更多的時間是認真聽取執教者的設計依據、展示方式、效果認定及課後反思,力求做到在實際探索中,多找些研討點而同教師交流討論,最大限度地給教師開拓更寬泛的研討空間。
胡濤海的好多思想很有價值的,觀點鮮活,感悟獨特,解讀通俗,表現形式別具一格。同時引起了諸多專家學者的關注。
•針對專制武斷的課堂,他曾在多種場合告訴大家:“任何人都是大自然創造的一個奇蹟,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意義和價值,我們不應該套一個什麼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或按照自己個人的好惡而生惡、嘲諷、挖苦。我們教師不僅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我們要冷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臣民意識,在教學中讓愛先行。”“我們對學生成長的關愛,要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對‘人’的尊重、是對‘人’的珍視、著眼‘人’的發展、成長。這種關愛是民主的、平等的、無私而不帶任何功利原動而又無比高尚、自覺而又永恆持久的。這種關愛是一種由衷的、發自心靈深處的、指向終極的關愛。這是一種情懷,一種更高的境界。”(胡濤海:《帶上新理念上路》,《山西教育》2004年20期)。
•面對缺乏關愛的青年教師,他在多次培訓中呼籲:“學生就像一株株幼苗,他們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呵護,離不開愛心的傾注,教書要善於用愛心和智慧,為學生搭建一個愉快成長的平台,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中,我們提倡教師要張開寬廣臂膀,首先要敞開慈愛博大的胸襟接納學生,呵護他們,包括接納有毛病的學生。”“要有容納全體學生的胸懷,對幼稚的要學會原諒,不要過分地指責;對過失的要學會包容,不要過分地揭短;對冒犯的要學會寬容,不要過分地懲罰。容納、呵護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胡濤海:《用關愛撥動琴弦》,《中國教育報》2004年9月14日)。
•面對教師在新課改中簡單套用時,他及時同大家交流:“提倡多嘗試適合學生的活動、討論、探究的新形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全盤否定有生命力的傳統教法而另起爐灶,並不是拋棄教師的拿手絕活,走馬燈似的換方法,而是提倡新舊教法巧妙融合。我們不要照搬,不要移植,而是要學會嫁接,只有好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長處上,才能真正開新花,結新果。”(胡濤海:《教師要學會經營自己》,《人民教育》2005年第7期)。
•針對教師死守一些教學格式他提出:“教學本沒有適應於任何教學內容、任何班級、任何學生的教學套路。其實教學永遠是一個過程,一種動態,永遠是一種不停的探究。教學本身就是教師的睿智、學生的靈性和教學內容相融合的動態發展的流程。真正有靈性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用自己的悟性對教學內容進行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品味。‘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堂課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是教師和學生的不重複於上一節的體驗和經歷。所以教學的特點注定了我們要不停地探索,如果你自以為找到一勞永逸的套路,那你就永遠停留在千人一面的僵化的格式中。不能與新課標提倡的理念同步,自然也就違背了教學規律。”(胡濤海:《演繹教學的獨一無二》,《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5期)。
•針對新課改的一些認識偏差,他寫道:“新課改的教學不是傳統教學的翻版,也不可能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基礎上全新套路,而是在遵循教學規律上的新舊教法的融合與提煉,是帶著深深個性烙印重組與整合。不是一個統一的、現成的套路,而是因人而異,別具一格的。它又是動態發展的,在不斷探索的流程中誕生,在不斷的矯正中充實,在不斷的充實中發展著的,教學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模樣,真正的教學永遠是多姿多樣,異彩紛呈的。”(胡濤海:《新課改的教學室啥模樣》,《新課程研究》2005年第7期)。
•“我們要試探著逐步拋棄應試教育形成的教學“一言堂”,把學生從俯首帖耳、唯唯諾諾中解放出來,要改變課堂環境中濃厚的專制色彩,要摒棄標準答案以及某種模式等的束縛與制約,儘量嘗試變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可感,把教師一些講解演繹為學生體驗、感悟,真正試探著活化一些教學過程。使課堂變成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喚醒學生、激活學生、點燃學生,讓其感悟文本、體驗文本,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聯想和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其有想法、有見解、有創建、有個性。讓他們在經歷體驗過程中,上演一個個的精彩。”(胡濤海:《對新課改的幾點感悟和案例》,《中國基礎教育》2006年第5期)。
•“‘教為學服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些誰都會說的理論,要真正在教師心靈深處得到完全的認可,真正演繹成一種可行的教學流程,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精心打造。現在教師在課堂上普遍是給了學生活動的時空,但並沒有真正給了學生張揚個性的機會。時間是騰出一些,但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教師沒有持續地創設一些適合教學的情境氛圍,激活學生的活動欲、探求欲,沒有真正讓他們感悟一些東西,捕捉一些東西,倒給人的印象是形式的東西多,機械的切割多,真正觸及學生心靈的“動”,還比較欠缺。我們知道,一個人只有在一定的情境氛圍中,才會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於表現自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而這樣一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道理,再不要被我們有意無意地“疏忽”了。”(胡濤海:《新課改下教學方式變革例談》,《中學語文》2005年第6期)。
•“‘內容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倡的新理念,所謂探究就是學生圍繞文本內容自主尋求答案,建構意義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是一種發現式的學習,屬高層次的閱讀能力範疇。“內容探究”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豐富意蘊,探討文本蘊涵、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探討文本中的疑點、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促成新認識的誕生。”(胡濤海:《尋覓“切入點”探究 引領“個性化”閱讀》,《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7期)。
所獲榮譽
被山西省教育委員會授予“教學改革先進工作者”山西省教育廳授予山西省“九五”教科研“優秀工作者”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