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桑實驗學派

3、工人可自由交談而產生團體意識和忠於團體的觀念。 1、面談可以減少人員的緊張感和不滿進而提振士氣。 3、面談可發現工人的欲望和要求而作為改進管理的參考。

概述

胡桑實驗原是1924年西方電器公司在芝加哥的胡桑工廠,是個研究工廠照明對產量影響所做的一項研究,哈佛大學的幾位教授在1927年加入,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停止,這些學者依據實驗結果開創了人群關係(Human Relations)學派。其有以下學說:

人格尊重

在實驗中得到一個結論,工人的態度和情緒的改變才是增產之因,然而影響工人情緒和態度的有以下因素:
1、監督者用和藹可親的態度來監督,使工人備感人格受到尊重。
2、工人感受尊重而可滿足其精神上的榮譽感,故而產生激勵效果。
3、工人可自由交談而產生團體意識和忠於團體的觀念。

參與和情緒發泄

1928年開始面談計畫,每次工人發泄過怨言後工作情緒就會轉好,盡而導致產量增加,原因大致如下:
1、面談可以減少人員的緊張感和不滿進而提振士氣。
2、面談可滿足部屬的參與感。
3、面談可發現工人的欲望和要求而作為改進管理的參考。

小團體及其約束力

在一個機關中除了正式組織還有非正式組織 (informal organization),即平常所說的小團體。小團體常有一套行為規範,用來做小團體成員的行為準則。這些規範有些合乎正式組織的要求,有的就不一定。但是如果小團體成員對她們的行為規範信守不渝,那么正式組織也往往只能默許,甚至修改自己的規定以適應局勢。公元1931年「接線工作室的觀察實驗」發現-員工間的確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範也有泰勒所說的有系統的「偷懶」現象,非正式組織對個人有以下約束:
一、你不該生產過多否則是高產量怪物 (rate buster)。
二、你也不該生產太少否則是滑頭鬼 (chiseler)。
三、你不能告訴監督人員任何有損同仁的事否則是告密者(squealer)。
四、你不該離大家太遠,孤芳自賞,也不行打官腔裝正經。就算你是檢查員也不該做的像是位檢察員。
總知各人在團體中之行為除了受正式的法令規章限制之外,還可能受其所屬的小團體約束,故研究組織的問題不可光看正式組織。

社會平衡(Social Equilibrium)

當組織產生社會平衡狀態且維持時,縱使受到外來的逆境,工作人員仍能繼續合作運行。

士氣

士氣是為個人與其服務機關間的動態平衡的關係,為有了解個人和他人同為社會體系的一部分,才可以了解士氣。故要改善人員生產效率,不能光從經濟方面著手,還得注意人員之間、人員和機關間的需求是否能夠保持平衡,故為了提升效率就得研究提升士氣和維持社會平衡的方法。

影響

胡桑實驗使傳統組織理論產生重大變革,開創人群關係學派,奠定其理論基礎,創造一股研究風潮,重要觀點如下:
一、生產力深受社會因素及心理因素影響,不僅受限於體能和精力。
二、非經濟的酬賞和懲罰為激勵員工和工作滿足的重要因素。
三、高度專業化,未必是最有效率的分工方式。
四、員工抗拒管理階層、組織和工作本身,是以團體或非正式組織的形態進行,不是單打獨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