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胡旋澤(1816-1880)出生在黃埔村,號瓊軒,亦名玉璣,小名亞基。19世紀中後期名噪一時的新加坡僑領,中國第一位駐外領事,俄國、日本也於同時委任他為駐新加坡領事,並先後被澳大利亞國封為男爵、英國授予CMG三等寶星爵位。由於他的卓絕貢獻,人稱“黃埔先生”,現在新加坡的實龍崗二條半石一帶,有黃埔北路、黃埔南路、黃埔東路、黃埔西路、黃埔涌和黃埔學校等,以此紀念胡旋澤。
籍屬
成書於1918年(民國7年)的凌鶴書的《番禺縣續志稿》,其中《人物·宦績志》撰有《胡璇澤傳》一篇。該傳云:“胡璇澤,一名玉璣,號瓊軒,茭塘司黃埔人,年十四隨父與諸(叔)父往新加坡助理商業,十八總其權。”今屬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的黃埔村,在清代屬於番禺茭塘司轄。“茭塘司黃埔人”,既是今新滘鎮黃埔村。
胡璇澤家庭在黃埔村的惟一苗裔——第四代侄孫胡烈尚在,胡璇澤當年在家鄉黃埔村所建造的十座大屋(至今仍有四座保持原樣),和占地十畝的胡氏花園遺址。當年從新加坡運來的紅木家具及其他器物,仍保存完好。事實說明,胡璇澤原籍為黃埔村。
家族
胡璇澤乳名叫“胡亞基”。父輩兄弟五人,胡璇澤的父親排行第二。新加坡開埠後,老五率先隻身到新加坡謀生。大約1830年,其他四個弟兄也隨後來到新加坡。胡亞基被攜同行,時年才十幾歲。胡璇澤到新加坡後,先學文化和英語,後承繼父叔事業。胡璇澤澤本人成了新加坡的大富翁和華僑領袖,並當了俄、中、日等多國駐新加坡領事。
胡璇澤在新加坡去世後,其靈柩用專船運回家鄉,安葬於新造(舊番禺縣政府所在地)大崗腳,但墓地今已被毀。胡家裔孫主要分布於新加坡和香港,因幾十年來失去聯繫,有多少親人在海外不得而知。而在故鄉黃埔村,現今只存一個支系即胡烈家。胡烈祖父名胡華穗,父親叫胡國楊,均已辭世。而昔時胡氏在家鄉的人數不少,是個大家庭。胡璇澤在家鄉也置有產業,除擁有十座大屋和花園、田地外,還在廣州開辦幾家工廠和商行,後來由於生產經營不善以及其他原因,生意不斷虧損,家道衰微,經濟拮据,連房屋都變賣掉,現只剩下兩座大屋是胡家的。
1991年,胡璇澤的後裔從馬來西亞到廣州尋根問祖。他按圖索驥,遍訪黃埔區一無所獲,最後在與黃埔區一江之隔的海珠區新滘鎮黃埔村——昔日清代的古港尋到故里,訪到族人,續上族譜。十年後,一批致力於廣州華僑史志的專家、僑務工作者給古黃埔港拭去了塵封,將其公諸世人。1991年2月1日,由廣州華僑研究會、廣州海珠區政協、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聯合編號,廣州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鳳浦古今——古黃埔港尋蹤》首發式在廣東大廈舉行。廣州市有關部門、海珠區的領導、僑界、學術界、文化界人士一百多人出席了首發。
生平
胡璇澤14歲時背井離鄉來到新加坡,協助父親開辦“黃埔公司”,經營雜糧食品業。
1850年,其父去世,胡璇澤繼承事業,擴大公司商務。由於經營有方,數年間,新加坡所需的牛肉、麵包等食品均由黃埔公司供應,不久胡即成為華僑巨商。他還掌握了英、法、俄、日等多國語言。
清同治十年任新加坡鐵路公司臨時總理。
1876年,維多利亞女皇授予他C.M.G三等勳章,成為新加坡著名僑領。
胡璇澤後又被中國、日本、俄羅斯三國委任為駐新加坡領事,成為中國駐外領事第一人,同時又是國際外交史上第一個身兼三國領事的外交官。
清同治十年任新加坡鐵路公司臨時總理。清同治十一年被封為太平局紳士,並任命為名譽理事,協助處理司法事務。
光緒六年(1880)3月,璇澤病逝。新加坡各行政機關,中、俄、日三國領事館均下半旗致哀,並遵照他臨終前"死後歸葬故鄉"的囑咐,把遺體運回黃埔村安葬,清廷贈給他的"太僕寺卿"銜,新加坡至今仍保留有黃埔路、黃埔河、黃埔中學等名稱,以示不忘黃埔先生胡璇澤對新加坡的勳勞。
事跡
胡璇澤熱心園林事業,在城市郊外購地70畝營造"南生花園"。園中修有亭榭、小橋、荷池、假山、曲徑、花圃、果林等,並飼養各種珍禽異獸。慕名前來參觀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成為新加坡城第一個名勝風景區。為了發展園林業,他將東陵區60畝私產地,換回一塊沼澤地,讓新加坡政府開闢為植物園。從清鹹豐十一年(1861)起他又倡導每一年舉行一屆花卉展,從而推動各界人士種花植樹。新加坡後來成為世界聞名的“花園之國”,與璇澤所作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璇澤關心僑胞疾苦,對貧乏者周濟,鰥寡者恤養,無業者雇用,流浪者資助回家,所作善事,不勝枚舉。對幫派間的矛盾糾紛,也常從中調解,使互相重歸於好。
對發展女子教育,胡璇澤更為重視,每月資助萊佛士女校全體學生,深受僑胞的愛戴。
任職駐新加坡領事兩年多,從未領過政府俸薪。光緒三年國內山東大水災,璇澤發動了、僑胞踴躍捐獻,募得義款2.8萬多元,匯回祖國救濟災民。光緒五年,他在新加坡成立番禺會館,並被選為首任大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