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胡屯行政村位於東明縣城南12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處,轄胡屯、煙張莊兩個自然村,現有230戶,967人,耕地1377畝。該行政村1911年屬東明縣第七鄉,1933年屬長垣縣第二區,1946年屬東明縣第八區,1958年屬東明縣城關公社,1963年屬沙沃公社,1980年後屬臨河店公社(鄉),2001年隨臨河店鄉併入東明集鎮至今。胡屯自然村、胡屯村現有209戶,885人,耕地1232畝。據《胡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胡氏祖眾祥由山西省洪洞縣大王莊遷此建村,命村名胡有道屯,取“有道德人家”之義。後因叫著不太順口,逐漸演變為“胡屯”。
該村現有胡、劉、張、房、楊、郁六姓,胡姓現有108戶462人;劉姓於清乾隆年間由劉樓鎮劉官營村遷入,現有35戶139人;張姓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縣與胡氏共同遷來建村,現有32戶136人;房姓由北京遷來(年代不詳),現有32戶132人;楊姓於清同治年間從蔣滿城住姥姥家落戶,現有1戶11人。郁姓於1965年從沙窩鄉郁莊村因投親遷來,現有1戶5人。在解放前後的幾十年間,該村因各種原因遷往外地定居的有十戶計50餘人。
歷史記載
清末至民國年間,社會動盪不安。為保村民生命財產安全,胡屯村鄉賢胡爭榮、胡雙貴父子於1940年組織成立了紅槍會,有會員20多人,並和附近各村紅槍會組成聯防,一村發生情況,點鞭炮為號令,各村紅槍會立即出動支援,對小股土匪很有震懾力。1946年,胡屯村成立了村政權、農會、槍班、兒童團,帶領村民進行土地改革、減租減息、反惡除霸等革命鬥爭並出動民工支援解放戰爭。1948年,該村青年劉慶遠參加革命,跟隨縣長梁子庠南下,解放後轉業,歷任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秘書長、副院長。胡屯歷史上教育發達,近現代尊師重教成效顯著。房楠明萬曆辛丑(1601)進士,歷官主事、郎中、山西參政、貴州按察使。其父房汝中,其祖父房勛均因楠貴贈通奉大夫、山西布政使。房楠之子房子騏天啟戊辰(1628)科進士、歷官博士、給事中、提學副使山東右布政使。據其後人相傳,房子騏一生清正廉潔、淡泊明志,惠澤鄉里,對發展當地水利和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死後被追贈太傅,葬於胡屯村西南800米處。民國年間,宿儒劉啟祥在該村開辦私塾,教授弟子30餘人。1953年村里開辦公立國小,有學生30多名,設一個複式班。1958年合併到杜莊。1962年又獨立辦學,設一至四年級。1975年與杜莊聯辦學校。1978年又獨立辦學。1984年,黨支部、村委會投資4萬元對舊學校進行改造,建標準教室10間,教學條件明顯改善。2006年全縣學校布局調整時,三、四、五三個年級合併到王莊完小,一、二年級仍留村里。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胡屯村共培養出大學生26名,其中碩士生三名,博士生一名。
人傑地靈
胡屯村文化底蘊豐厚,文藝人才輩出。上世紀四十年代,該村有房耕田、劉水堂、張進令、劉合強、劉頑強等10多人組成的大平調玩會班,生、旦、淨、末、醜行當俱全,農閒或村裡有喜憂大事時登台表演,很受民眾歡迎。解放前後村裡有花轎會,有管主、轎夫、旗牌、吹鼓手、掂氈等20多人組成,供村民結婚娶親租用。胡屯村還有一隻儀槓會,也稱架子會,有會首等20多人,為村人喪葬提供服務。解放後該村出了房文堂、房文啟等文化名人。房文堂出生於中醫世家,他愛好文學,工作之餘邊學習、邊創作,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鴨綠江》、《五色泉》、《小作家》等刊物上發表短篇小說、文藝評論多篇,1998年出版了詩集《鄉野戀歌》,200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野芝麻》,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的背後》、《老鴰窩》、《尷尬》等也正在出版中。房文啟從教之餘筆耕不輟,創作了電影劇本《列車賓士》等作品。劉利民對書法、繪畫頗有研究,擅長畫虎,他創作的《猛虎嘯山圖》業內人士評價很高,為多家收藏。該村房景瑞為地方著名中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擅長治療胸膜炎、鼻炎等症,其醫術已傳承四代,現有治療胸膜炎、鼻炎秘方傳世。
胡屯村手工業歷史悠久,最有名氣的當屬胡家太平車、轎車打造作坊。胡家打造的太平車至胡永泰己祖傳三代,聞名方園百里。打造車輛既需木匠又用鐵匠,胡家是鐵匠、木匠兼備。胡家打造的太平車結構精巧、輕便耐用,打造的轎子車美觀大方,因此胡家作坊歷百年不衰。胡鋼山的銀匠爐也因打造的銀器做工精細而聞名。另外,胡屯人做佐料生意歷史較長,他們從安徽亳州販運佐料到當地銷售,至今不間斷,而且生意越做越大,現有房長法、房景雲、胡君才等二十幾戶長年經營。
發展狀況
據傳,胡屯村在明朝至清中期社會安定,商賈雲集,經濟繁榮。到了清朝末年,由於黃河多次決口泛濫,土地開始沙化。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水,整個村莊被淤埋一米多深,從此風沙肆虐,土地不成莊稼,不少村民逃荒在外或靠給地主種地謀生。房耕修一家在吉利營給一家地主種地達20餘年,胡大臣在小井鄉沙河給地主種地10多年。解放後,農村生產關係發生了變革,胡屯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63年,在村黨支部領導下,全村男女勞力齊上陣,搞抬田600畝,在原來不成苗的澇窪鹽鹼地上種上了莊稼。1974年,村黨支部為方便機耕和排灌,把全村土地與生產路、溝、渠進行統籌規劃,土地每120畝為一大方,配套修建了路、渠,並在路、溝兩邊栽上了楊樹,同時在村頭閒置地栽種速生楊樹400多畝。同年秋、冬,又出動全村勞力採取架車拉、大筐抬等方法整平土地800多畝,進一步改善了排灌條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村里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1981年,投資3萬元架起了高壓線路,結束了煤油燈照明的時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88年對種植業結構進行調整,推行間作套種,大力發展棉花,西瓜、大蒜、花生、油菜等經濟作物,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黨支部、村委會帶領村民集資修通了村裡的柏油路,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為該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煙張莊自然村煙張莊村現有21戶,82人,均為張姓。有耕地面積145畝。
據記載,張姓先祖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縣首遷本鎮大屯村居住,清乾隆六年(1742)由大屯遷此建村定居,命村名為小張莊。後因該村有人經營旱菸生意,人稱煙張莊。1958年煙張莊人曾全部搬遷到胡屯村,1964年又陸續搬遷回來。
解放前,村民張小五經營菸葉生意,從河南蘭封洪廟販來菸葉在本地銷售,“煙張莊張小五”在當地小有名氣。
煙張莊人歷來重視家畜養殖,現家家都養山羊,多者幾十隻,少者三兩隻,僅養羊一項年人均收入就有1000多元,成為該村的一大特色。
煙張莊人還有做小生意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家家戶戶經營紙張、春聯,每年一進臘月,他們就從菏澤、商丘等地批來大批年畫、春聯、紙張到三里五鄉的集市擺攤銷售,為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