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北京的俗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的俗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的俗文化]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同文化、四合院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反過來也可以說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許多人也許會感覺到,文化這樣貼近我們的生活,文化也可以這樣探究。

基本信息

文化概念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文化定義,是英國人類學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複合的整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習慣。”簡單地說,文化是人們生活意識、習慣、觀念等的集合。說起文化,許多人可能覺得高深莫測。探討文化問題,必定是學者專家的“專利”。而說起胡同文化,並沒有很嚴肅地討論一個學術問題,而是從瑣碎的日常生活、風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內的四合院規規矩矩。胡同、四合院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反過來也可以說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許多人也許會感覺到,文化這樣貼近我們的生活,文化也可以這樣探究。

文化差異

曾經是北京城市 重要象徵的胡同、四合院,狹窄、擁擠,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於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變化。交通不便,街區各種生活設施落後,公用服務跟不上,成為胡同和四合院難以根治的頑症;而擴寬街道,危房拆遷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沒落,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雖然許多人留戀胡同,留戀曾有的歲月,懷念鄰里情誼、大家庭般的溫暖,但是這些溫情都阻擋不了胡同的沒落。

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可以說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齊,應該有弘揚,也應該有拋棄。

胡同文化,並不是僅局限於住在胡同內四合院裡的人。北京這些年發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許多人搬進高樓大廈,住上寬敞的公寓,甚至擁有私家別墅,但是胡同文化的傳承仍表現在他們的身上。富裕的現代生活,並沒有隔絕他們和胡同文化千絲萬縷的精神聯繫。如樓里一個小伙子打了開電梯的姑娘一個耳光,而同樓住的兩個老北京卻說“忍著吧!”胡同文化的根性,仍然深植在這些人的心中。

胡同是沒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將沒落,不過文化的沒落不等於物質的消失。胡同文化會轉移、分解、傳承到新的載體上。在邁向現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創造新的文化,也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內涵,哪些該繼承,哪些該揚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王皮的胡同,狗尾巴胡同,胡同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殺棋,聚酒,會鳥,胡同的事算不得驚天動地;窩頭,蘿蔔,熬白菜,胡同人這般的易於滿足。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素材經過作家的妙手點化更能突顯出北京的文化的精義。

坊巷胡同

北京建城的歷史雖然可以遠溯到3000餘年前的周初薊城,但今北京城的基址卻始於720年前興建的元大都新城。元初奠定的坊巷胡同制度,歷經元、明兩代沒有大的改變,至清,這種制度僅保留於外城及城關,內城則為八旗所代替,到清末並旗、坊為區,民國以來區之轄域與數目屢有變異,今區下又有地區如廠橋地區、大柵欄地區之類,其他如街巷胡同制度,則相沿未變,只是不斷豐富、完善而已。

北京街巷中,稱胡同者居多數,稱街者次之。俗稱北京“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賽牛毛”,此並非誇張,而是基於事實的概括。截至1949年末,北京城區有名的街巷為3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里71條,路37條。之所以呈此數量,是因為有大批街巷直接以標誌物或依據物為名,如稱“院”者有115條,稱“廟”者為68條,稱“園”者為57條,稱“營”者為55條,稱“門”者為55條,稱“廠”者為54條,稱“寺”者為53條,其他稱“井”“橋”“灣”“沿”“坑”者也都各在30條以上。由於胡同是北京街巷的主體,因而習慣把“街”“巷”之類歸於胡同,既簡化,又符合北京特色。就籠統而稱胡同言,說“有名胡同三千六”,應屬接近事實。至於“無名胡同賽牛毛”,亦非虛語。北京胡同間隔甚寬,元大都基本是三進大四合院的距離,外城雖遠非如此規範,但一般也不是數進小四合院所能占盡,故除臨此胡同或背此胡同(臨彼胡同)之四合院外,中間餘地建院,必賴小胡同為出入通道。這種情況,外城也是如此。由於存在著大量縮進去的門戶,也就產生了大量無名小胡同。此小胡同中或只一戶,或三、五戶,名不勝名,故諸多無名小胡同都合於其所出口之有名胡同中。謂其多如牛毛者,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除數量眾多外,北京街巷胡同的另一特色是歷史悠久。其絕大多數,或始於清,或始於明,或始於元,雖或更改名稱,但一般也只是採用同音、諧音之法,因此不難上溯其淵源至清、至明、至元。論其歷史,二三百年者並不稀奇,三五百年者所在多有,六七百年者亦非罕見。個別如今宣武區之南線閣、北線閣街,可溯源至已有千年的遼南京燕角樓,法源寺街更可溯源至1300餘年前的唐貞觀間所建愍忠寺。究街巷胡同格局的肇建、變遷,名稱的源起、嬗替及其間的人事滄桑,合而便是一部豐富、生動的北京歷史。獨立而言,也多具時代與歷史印跡,有許多掌故。如此廣範圍、大群體地歷時千、數百年,不僅遺蹟猶存,而且仍服務於今世,其名猶直接或間接地使用,仍有生命力,這在世界範圍內均屬奇蹟。除晉、唐而下的早期石刻以至《析津志》等文獻所載者以外,今天仍保存有1560年成書的北京坊巷胡同名稱的系統記錄,即明代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其後代有專書,累加記載。繪於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圖》更形象具體地反映了當時北京街巷胡同的實際。此書、此圖,以及它們開創的傳統,為後世提供了探稽坊巷胡同格局變遷、名稱嬗替的可靠依據,這同樣是北京可以稱雄於世的世界之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