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胡利奧·塞薩爾·圖爾瓦伊·阿亞拉,黎巴嫩人移民後裔,1916年6月18日出生於哥倫比亞首都聖菲波哥大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安東尼奧·阿明·圖爾瓦伊來自黎巴嫩北部,為逃避奧斯曼帝國的壓迫而移民哥倫比亞,之後在哥倫比亞經商並成為一個富有的商人,母親羅紹拉·阿亞拉出身於昆迪納馬卡省的農民家庭。
胡利奧·塞薩爾·圖爾瓦伊在聖菲波哥大完成國小和中學學業,他先後在基督教兄弟會開設的學校、聖貝爾納多·德·拉薩勒學院、哥倫比亞國立商業學校和博特羅大學學院學習,獲法律和經濟學學位。胡利奧·圖爾瓦伊從來沒有正式前往大學進行學習,但他在姐姐霍特西婭·圖爾瓦伊的指導下,自學大學文科課程,胡利奧·圖爾瓦伊沒有高等教育學位,他是在1957年以後才獲得自由大學、羅薩里奧大學、考卡大學和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等高等院校授予的法學和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從政經歷
眾議員生涯
1936年,圖爾瓦伊加入了哥倫比亞自由黨並當選為聖菲波哥大烏蘇區(Usme)的市政議員,1937年出任吉拉爾多特市市長,1938年他當選為聖菲波哥大市恩加蒂瓦區的市政議員,與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哥倫比亞自由黨人,時任哥倫比亞總統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的兒子,洛佩斯·米切爾森在1974年~1978年擔任哥倫比亞總統)和阿爾瓦羅·戈麥斯·烏爾塔多(哥倫比亞保守黨人,保守黨右翼領導人勞雷亞諾·戈麥斯·卡斯楚的兒子)成為同事。
圖爾瓦伊1939年當選為昆迪納馬卡省省代表大會代表,1940年~1943年擔任昆迪納馬卡省省代表大會主席,期間他充分發揮了他的演說和辯論才能,圖爾瓦伊1943年當選為國會眾議員,當年7月20日正式就職,在1945年和1947年兩次連任,任期至1949年7月20日,眾議院任職期間,他曾擔任眾議院軍事和外交委員會主席,主持軍事和外交事務達5年之久,圖爾瓦伊1946年~1949年擔任眾議院議長,1947年他作為哥倫比亞政府代表出席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
追求民主
1948年4月“波哥大事件”(左翼自由黨領導人豪爾赫·埃利塞爾·蓋坦在聖菲波哥大街頭遭到殺害,隨後聖菲波哥大民眾舉行大規模起義,經3天戰鬥後,起義被鎮壓)發生後, 圖爾瓦伊開始反對保守黨政府的專制統治,1949年6月,圖爾瓦伊第三次連任眾議員職務,但因保守黨政府在當年11月解散國會,他沒有能夠完成議員任期。
圖爾瓦伊在1949年創辦《民主報》並擔任該報的董事長兼編輯,當年他出任哥倫比亞自由黨昆迪納馬卡省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為自由黨在當地的代言人,1953年,圖爾瓦伊成為自由黨全國領導委員會成員,當年6月陸軍總司令古斯塔沃·羅哈斯·皮尼利亞將軍政變上台後,圖爾瓦伊開始投入到反對羅哈斯·皮尼利亞軍政府獨裁統治的鬥爭當中,1957年5月10日,羅哈斯·皮尼利亞軍政府下台,以加夫列爾·帕里斯·戈迪略將軍為首的軍事執政委員會接管了國家政權,之後圖爾瓦伊宣布支持新成立的帕里斯軍政府,並擔任臨時軍政府的礦業和能源部長(1957年5月11日~1958年8月7日),期間他支持自由黨人和保守黨人達成組建聯合政府的“全國陣線”協定。
外交部長
1958年8月7日,“全國陣線”時期的第一位總統阿爾韋托·耶拉斯·卡馬戈任命圖爾瓦伊為外交部長,圖爾瓦伊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擁護拉美一體化並加強哥倫比亞與美國的合作。圖爾瓦伊起初同情菲德爾·卡斯楚領導的古巴革命,但之後他由於擔心古巴和美國的長期對抗導致古巴與蘇聯結盟而改變這一立場。1960年8月,圖爾瓦伊出任在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舉行的美洲國家組織外長會議的主席,在會議上,圖爾瓦伊要求古巴的菲德爾·卡斯楚政府拒絕接受蘇聯的武器援助,強烈要求古巴接受泛美體系的秩序,當古巴接受了蘇聯的援助後,圖爾瓦伊發表聲明,稱:“古巴的行為危害了拉美團結,威脅了美洲大陸的和平與安全,影響了泛美體系。”圖爾瓦伊的這一聲明,被美國第一副國務卿克拉倫斯·道格拉斯·狄龍認為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聲明之一”;此次外長會議還通過了集體制裁多米尼加的決議(因會議前夕多米尼加獨裁者拉斐爾·特魯希略對委內瑞拉總統羅慕洛·貝坦科爾特進行暴力襲擊),這是美洲國家組織第一次採取集體行動來反對一個國家,與會各成員國聲明:“美洲國家組織的所有成員國達成一致,與多米尼加斷絕外交關係,禁止向多米尼加出售任何武器和戰爭物資,中斷與多米尼加的貿易往來,制裁多米尼加,直到多米尼加不再對和平構成威脅。”
1960年9月,圖爾瓦伊在聖菲波哥大主持召開泛美國家經濟援助會議,他在會議上表示美洲國家需要經濟改革,在月底聯合國大會的一次演說中,他警告蘇聯不要對美洲大陸的國家進行任何干涉,並表示不了解美洲國家對古巴的威脅。之後,圖爾瓦伊積極支持美國倡導的爭取進步聯盟,並出訪秘魯和巴西等拉美國家,他曾多次表示西半球同共產主義不相容,1961年9月1日,圖爾瓦伊離任外交部長職務。 他在離任外交部長職務後,致力於保衛在1958年建立的“全國陣線”政府,在他的支持下,“全國陣線”的總統候選人吉列爾莫·萊昂·瓦倫西亞和卡洛斯·耶拉斯·雷斯特雷波分別在1962年和1966年的總統選舉中成功當選為總統。
參議員生涯
1962年3月,圖爾瓦伊當選為參議員,當年7月20日正式就職,他在1966年、1970年和1974年三次連任參議員職務,任期至1978年7月20日。圖爾瓦伊在1966年再次成為自由黨全國領導委員會成員,他曾多次參與自由黨內總統候選人的協商,1967年他在卡洛斯·耶拉斯·雷斯特雷波總統不在哥倫比亞國內時代行總統職權。
圖爾瓦伊在1967年~1969年擔任哥倫比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職務,任內他積極調解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圖爾瓦伊說:“以色列自產生於聯合國以來,聯合國不可能像阿拉伯國家希望的那樣,忽視以色列的存在。”他提出四點和平計畫,要求以色列從阿拉伯國家領土撤軍並建立非軍事區;1968年1月19日,圖爾瓦伊以代理總統的身份,同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雅科夫·馬利克簽署復交協定,恢復了兩國中斷20年的外交關係。
1969年,圖爾瓦伊辭去了在聯合國的職務,返回哥倫比亞國內,當年7月20日出任參議院議長,任期至1970年7月20日;他在1972年當選為哥倫比亞自由黨全國領導委員會主席,1973年參加自由黨內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負於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1974年圖爾瓦伊成為自由黨內圖爾瓦伊·阿亞拉派領袖,支持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出任總統。
圖爾瓦伊在1973年1月6日~1975年1月15日擔任哥倫比亞駐英國大使,1975年4月29日~1976年4月29日擔任哥倫比亞駐美國大使,1976年4月底辭去駐美國大使職務,當年他返回哥倫比亞並當選為參議院議長,7月20日正式就職,任期至1977年7月20日。
總統生涯
當選總統
圖爾瓦伊在離任參議院議長職務後便積極為參加1978年的總統選舉做準備,他在自由黨內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中戰勝意圖再次參選的前總統卡洛斯·耶拉斯·雷斯特雷波,1978年3月,圖爾瓦伊被哥倫比亞自由黨正式推舉為總統候選人。
圖爾瓦伊在競選演說中,表示會推動憲法改革,提出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改善居民衛生健康狀況,消除腐敗和貪污。當年6月舉行的總統選舉中,圖爾瓦伊獲得2503681張選票,以49.3%的得票率擊敗哥倫比亞保守黨人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夸爾塔斯(獲得2366620張選票,得票率為46.6%)、哥倫比亞全國反對黨聯盟候選人胡利奧·塞薩爾·佩里尼亞(獲得97234張選票,得票率為1.9%)和哥倫比亞全國復興運動候選人阿爾瓦羅·瓦倫西亞·托瓦爾(獲得65961張選票,得票率為1.3%),成功當選為新一任哥倫比亞總統,當年8月7日正式就職。 圖爾瓦伊在就職演說中表示對國家政治前景樂觀,他宣稱:“我的目標是交給我的繼承人一個受法律支配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部隊和人民都自願的支持代議制政府的民主制度。”
圖爾瓦伊當選為總統後,鑒於執政黨自由黨內外存在強大的反對派的情況下,他繼續與保守党進行合作。在內閣中起用5名保守黨人,贏得保守黨人的支持;對執政黨內部的卡洛斯·耶拉斯派等反對派也極力安撫,在內閣中給予一定的席位。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政府在1979年進行憲法改革,改革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善司法管理,協調國家公共權力之間的關係,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打擊犯罪
面對哥倫比亞國內恐怖活動和販毒走私日益嚴重的局勢,1978年9月,圖爾瓦伊政府頒布了《治安條例》,規定參與綁架者將會被判處長達30年的徒刑;政府派出治安部隊對反政府游擊隊進行武力鎮壓,同時也不放棄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對1980年2月“四·一九”運動成員占領多米尼加共和國駐哥倫比亞使館,扣留在使館內參加招待會的十幾個國家的外交官和哥倫比亞外交部官員作為人質的事件,政府經過了兩個月的談判,事情得到和平解決。
1981年3月,政府宣布赦免放下武器的游擊隊員,同年10月成立了由軍方、法律專家和教會代表組成的和平委員會,謀求解決國內治安問題。
經濟政策
圖爾瓦伊當選為總統後,為了使工業生產多樣化,促進地方工業發展,1978年9月,政府提出《全國一體發展計畫化》,大力修建公路和鐵路,開發能源和礦業資源,促使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採取的主要措施有:1、實行“權力下放”,發揮地方積極性,使工業中心逐步分散在全國各地;鼓勵發展中小工業,促進中小出口公司聯合,推動它們製造的產品出口。之後政府建立免稅區,鼓勵出口商加工出口商品,增加貸款並給予技術援助。在稅收方面也給予一定照顧。2、把能源、礦業和交通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部門,加快能源開發工作。1979年出現能源供應危機,經濟發展遇到不少困難,為此,政府實行穩定計畫,增加對交通運輸、能源和礦業等薄弱環節的投入,通過刺激生產來降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 1980年5月政府頒布了發展能源的計畫,加強石油資源的勘探,提出在5年內達到石油自給;實施替代石油的能源政策,積極開發天然氣和煤礦,政府加緊對礦業和動力的建設工程,繼續與外資大規模開採埃爾·塞雷洪煤礦;充分利用水利資源,加速奇沃爾、聖卡洛斯和烏拉等水電站建設;加大對交通運輸業的投資,政府對交通運輸的投資達960.9億比索,其中公路投資占62.5%,機場設施投資占11%,鐵路投資占9%,建成了布卡拉曼加市到聖瑪爾塔港的公路、巴蘭基亞公路網以及聖菲波哥大到麥德林市的高速公路等重要工程;為了應對電力供應困難的局面,政府實施1979年~1990年電力發展計畫和全國農村電氣化計畫,投資7500億比索,1979年國家的發電能力為425萬千瓦時,力爭把國家的發電能力在1990年時提高至1000萬千瓦時,決定把中部的水力發電和北部的火力發電實行聯網輸電,解決各地區電力供應不平衡問題。 3、重視農、牧、林、漁業的發展。增加對農牧業的貸款和投資,成立農牧業經銷基金會,提高對玉米、小麥、大米等糧食作物以及芝麻、大豆、甘蔗等經濟作物的收購價格,減免了對畜產品的稅收。為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發展林業,國家實施全國生態區保護制度,1979年,政府在全國10個省建立了林業公司,負責天然林的開發和促進工業用材林的建設,全國每年造林3.5萬公頃,哥倫比亞政府努力發展漁業,為發展海洋漁業生產,1979年政府同挪威合作,建立了一個捕魚公司,之後又同日本簽訂了一項漁業技術合作協定,開發哥倫比亞海域和各種水產資源,1980年政府建立了一支擁有25艘漁船的捕魚隊,之後,哥倫比亞工業發展委員會又資助建立了4個新的捕魚公司。積極促進非傳統產品的出口,擴大對非傳統商品的稅收補貼範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1%~20%的出口補貼。另外,給予生產出口商品的廠家長期利息貸款。4、放寬對外資的限制。積極引導外國企業家向礦業和能源部門投資,從1978年底起,允許外國公司將不能匯回本國利潤的80%的一半用於再投資,其餘一般可用來購買哥倫比亞工業發展委員會的債券。1980年,政府新批准的外國直接投資達13.965億美元,比1979年的2.35億美元增加近5倍。其中國家計畫局批准的在煤炭工業的投資即達12.9億美元。與外資合作經營的埃爾·塞雷洪北區煤礦工程正式開工。 1981年哥倫比亞議會通過決議同意外資可把不能匯出的利潤全部用於再投資,外國投資者享有哥倫比亞本國投資者同等待遇。儘管20世紀8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衰退對哥倫比亞的經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但是,由於採取了上述經濟措施,1979年~1981年,哥倫比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5.1%、4.2%和2.5%。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相比,哥倫比亞經濟成長比較平穩。
發展教育
圖爾瓦伊擔任總統後,繼續實行教育改革,從1978年起,開始在農村實行教育中心制度,政府規定在5年內建立2500個教育中心,增加投資,興建學校,調配教師,採用新教學方法,逐步在農村實現完全國小教育,擴大初等教育覆蓋層面。政府決定用3年時間在各城鎮的低收入地區建立23個教育服務輔助中心,開設電子、電力工程、建築、文秘、美術、實用藝術等培訓課程。1979年政府頒布《教育條例》,明確指出教育是發展民主、文明與和睦相處的基礎,是鞏固國家主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有效手段。1980年政府頒布第80號法令,宣布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強調要注重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教學效果,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生活,具有高等文化修養、體魄健全、富有創造精神、具有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富有社會覺悟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人才。鑒於當時哥倫比亞高等學校入學率只有8.3%,明顯低於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實,該法令還規定,把原來屬於中等教育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培養大批具有專業水平的人才,一些邊遠省份和地區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一批專科學校。從1980年起,政府規定新教師必須在農村中心國小任教兩年,以解決農村師資缺乏的問題。
圖爾瓦伊政府積極開展掃盲運動,1980年哥倫比亞全國人口2691萬人,絕對文盲300萬人,半文盲200多萬人,文盲率高達18.6%。1980年是“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逝世150周年,當年政府通過第2346號法令,決定開展以“解放者”的名字命名的全國掃盲運動。1981年成立了全國、省和地區掃盲協調委員會,中央政府統一領導決心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民眾性掃盲運動。政府強調,這次掃盲運動要在全國形成掃除文盲的強烈意識,充分調動包括政府機關、工廠、礦山、企業、商店、學校、各工會團體、農民協會等行會組織、農業銀行、全國咖啡種植者聯合會等各方面力量,確保全國人民積極參加這次掃盲運動。政府要求各公私學校、文化之家、全國學徒工培訓局的訓練中心、企業、車間、商店為職工參加學習提供上課場所,對參加掃盲學習的人免收學費。全國共設立了8000多個成人訓練中心,培訓了一大批掃盲教師,派出17萬個掃盲小組,到基層以示範教學的方式,教文盲學會拼音識字,向他們傳授歷史、地理、公民嘗識、衛生常識和美學知識。在卡塔赫納、波帕揚、伊瓦格、派帕和佩雷拉等城市設立5個掃盲指導中心,檢查和幫助各省開展掃盲運動。決定用一年時間,開辦三期掃盲學習班,每期4個月,用較短的時間幫助文盲提高聽、讀、寫的能力,提高文化水平。由於政府決心大,採取相應可行的措施,也由於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持,踴躍參加掃盲運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外交政策
圖爾瓦伊任總統期間,實行外交多元化方針,強調實行多元化外交,尊重各國人民自決權,捍衛不干涉原則,主張和平解決一切國際爭端,拒絕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依附,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9年哥倫比亞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了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開的第6次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會議。圖爾瓦伊任職期間,哥倫比亞先後與1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1981年,哥倫比亞指責古巴干涉其內政並與古巴斷交。
哥倫比亞政府全力支持安第斯集團和拉美一體化,1979年5月,哥倫比亞與安第斯集團其他成員國簽署《卡塔赫納授權書》,該授權書要求各成員國外長在國際事務中採取共同行動,同年11月,哥倫比亞與安第斯集團其他成員國在秘魯首都利馬創建安第斯集團外長理事會,由其負責就與次地區利益有關的事務制定外交政策,同第三方國家或國家間組織就外交政策和合作事務簽署條約和協定。在安第斯集團成立10周年之際,圖爾瓦伊被選為該集團與西歐共同市場的對話的發言人。1980年哥倫比亞政府派代表前往烏拉圭簽署《蒙得維的亞條約(1980)》,參與創建拉美一體化協會。
哥倫比亞實行睦鄰政策,改善同委內瑞拉、巴拿馬、厄瓜多和秘魯等鄰國的關係,和平解決與鄰國的邊境爭端,1979年5月,哥倫比亞總統圖爾瓦伊和委內瑞拉總統路易斯·埃雷拉·坎平斯達成協定,決定成立混合委員會重新談判委內瑞拉灣領海劃分的問題,經過6輪磋商,雙方初步擬定了海界劃分協定草案。哥倫比亞和尼加拉瓜兩國對位於加勒比海上的聖安德烈斯、普羅維登西亞群島的主權發生爭議。尼加拉瓜政府在1979年12月19日頒布法令,宣布其領海200海里和對屬於尼加拉瓜大陸架一部分的聖安德烈斯、普羅維登西亞群島擁有主權。1980年2月4日,尼加拉瓜宣布廢除1928年與哥倫比亞簽訂的《巴爾塞納斯—埃斯克拉條約》,1980年5月尼加拉瓜外長訪問哥倫比亞,兩國外長達成協定,將就爭端進行不受時間限制的會談,不尋求國際調停,不訴諸武力。這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先例。
20世紀80年代初,哥倫比亞政府在加勒比地區頻繁開展外交活動,主張加強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間的合作,積極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正義鬥爭,其國際影響明顯擴大。1980年12月17日,哥倫比亞總統胡利奧·塞薩爾·圖爾瓦伊·阿亞拉、厄瓜多總統海梅·羅爾多斯·阿吉萊拉、秘魯總統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委內瑞拉總統路易斯·埃雷拉·坎平斯、巴拿馬領導人奧馬爾·托里霍斯、哥斯大黎加總統羅德里戈·卡拉索·奧迪奧、多米尼加總統安東尼奧·古斯曼·費爾南德斯以及西班牙首相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在哥倫比亞聖瑪爾塔市舉行會議,共同簽署了《聖瑪爾塔憲章》,重申民主制度是“各國人民自由和發展的保障”,表示堅持不干涉原則,支持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的鬥爭,支持阿根廷對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的立場,支持玻利維亞獲得出海口的正義要求,積極調解秘魯和厄瓜多的邊界武裝衝突。1981年7月主持召開駐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使節會議,研究發展與這一地區國家的關係,協調同拉美國家的步調。之後,阿根廷總統羅伯托·愛德華多·比奧拉、墨西哥總統何塞·洛佩斯·波蒂略、委內瑞拉總統路易斯·埃雷拉·坎平斯、瓜地馬拉總統費爾南多·羅密歐·盧卡斯·加西亞、多米尼加總統安東尼奧·古斯曼·費爾南德斯等相繼訪問哥倫比亞,圖爾瓦伊總統也先後訪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委內瑞拉、巴拿馬、烏拉圭、玻利維亞等國,會見了巴西總統若昂·菲格雷多等領導人,他通過相互訪問密切哥倫比亞與拉美各國的友好關係。 1981年,巴西和哥倫比亞簽訂了18項雙邊合作協定,雙方將在農牧業、能源、邊境一體化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同年,阿根廷和哥倫比亞共同制定了和平利用核能的計畫。
圖爾瓦伊執政時期,哥倫比亞與美國的的關係進一步發展,美國稱哥倫比亞的“文人民主政體”是拉美國家的榜樣之一,美國泛美事務助理國務卿宣稱,哥倫比亞、美國關係是“美國同本半球其他國家之間關係中最寶貴的成分之一”。美國總統、副總統等重要官員曾多次訪問哥倫比亞。圖爾瓦伊總統也強調哥倫比亞美國關係是“哥倫比亞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拉攏哥倫比亞共同對付蘇聯在拉丁美洲地區的滲透。1982年3月,哥倫比亞外長卡洛斯·萊莫斯·西蒙茲出席在美國紐約舉行的、有美國、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加拿大等國外長參加的協調援助加勒比計畫的第二次會議。同年4月26日,美洲國家組織外長協商會議就集體美洲國家展開要求英國停止對阿根廷的敵對行動進行投票表決時,哥倫比亞同美國、智利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一起投了棄權票,支持美國在英阿馬島戰爭期間偏袒英國的立場。
圖爾瓦伊政府實行意識形態多樣化方針,他在1978年執政後,加快了發展同中國關係的步伐。1980年2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哥倫比亞政府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哥倫比亞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兩國正式建立起大使級外交關係,同年6月和9月,中哥互設大使館,中哥兩國建交後,經貿往來逐漸增多。1981年7月、10月和12月,中哥兩國先後簽訂了貿易協定、文化協定和科技合作協定;在80年代初,哥倫比亞與蘇聯簽訂了經貿、科技、文化合作以及銀行間相互信貸等協定。
卸任之後
1982年8月7日,圖爾瓦伊卸任總統職務,1984年5月,圖爾瓦伊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
圖爾瓦伊在1987年~1989年擔任哥倫比亞駐梵蒂岡羅馬教廷大使,1991年~1993年擔任哥倫比亞駐義大利大使,1993年5月他結束大使任期並返回哥倫比亞,回國後繼續擔任哥倫比亞自由黨全國領導委員會主席,1995年離任。 2002年,圖爾瓦伊公開支持阿爾瓦羅·烏里韋·貝萊斯作為“哥倫比亞第一運動”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統,烏里韋出任總統後,圖爾瓦伊表示支持烏里韋總統制定的一切政策,並成立“新家園運動”,意在支持阿爾瓦羅·烏里韋·貝萊斯總統進行“允許總統嘗試兩個連續的任期”的憲法改革。
2005年9月13日,圖爾瓦伊因心力衰竭在哥倫比亞首都聖菲波哥大逝世,享年89歲。圖爾瓦伊去世後,哥倫比亞政府為他舉行了國家元首級別的葬禮,烏里韋總統出席了圖爾瓦伊的葬禮,並在葬禮上發表講話。
圖爾瓦伊去世後,其遺體被安葬在聖菲波哥大北部的和平花園墓地。
個人生活
圖爾瓦伊喜歡穿戴有領結的西服,這在歷任哥倫比亞總統中都比較少見。他是堅定的自由黨人士,是自由黨內走中間路線的穩鍵派領導人,在哥倫比亞政壇上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 圖爾瓦伊因沒有正規的大學文憑而時常遭到政治對手的批評與取笑。
圖爾瓦伊的第一任妻子是尼迪婭·金特羅,兩人於1948年結婚,1986年兩人離婚。兩人共有4個子女,分別是:胡利奧·塞薩爾·圖爾瓦伊·金特羅(兒子,1949年~,參議員,2006年~2010年擔任共和國總審計長)、黛安娜·圖爾瓦伊·金特羅(長女,記者,1950年~1991年,她在1991年政府軍從非法武裝解救人質行動失敗後遭麥德林卡特爾集團殺害,1996年,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根據這一事件,1996年創作作品《綁架新聞》)、克勞迪婭·圖爾瓦伊·金特羅(次女,外交官,1952年~,2005年~2009年擔任哥倫比亞駐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代表、2002年~2010年擔任哥倫比亞駐烏拉圭大使、2010~2013年擔任哥倫比亞駐瑞士大使)、瑪麗亞·維多利亞·圖爾瓦伊·金特羅(女兒)。
1987年,圖爾瓦伊和安帕魯·卡爾結婚,兩人一直保持夫妻關係至圖爾瓦伊2005年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