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背籮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那地一帶的布衣(壯)族人民喜愛的體育活動。
背籮球的來由無從考究,相傳清末民初時就在當地廣為流行。婁地還流行著一首歌謠:“二月吉旦好風光,布農布衣喜氣洋,龍獅對對當天舞,背籮球賽滿歌場,一具錦球似歌心,歌投棉球引妹唱,妹不嫌棄哥家苦,哥妹同上錦球場。”多年來生活在那地一帶自稱為布農、布衣、布班等壯族人民就開展這種體育活動,他們多是用來“談情說愛”,壯語“背籮”的意思是“去玩愛情球”。
背籮球比賽規則
場地:寬十四米,長二十四米。
人數:雙方各十至二十人均可。
時間:分上下兩場,每場十分鐘。
用具:上場隊員每人背一隻背籮,籮里放有一塊標誌為籃圈的牌子,牌子拖有一根長一米的繩子,此為真圈籮。但是真圈籮每隊只有一塊,到底在哪個隊員的背籮里,那就靠對方去偵察了。
比賽開始:裁判員把錦球投向空中,由雙方隊員爭奪。一方得球後,一分鐘內若不投向對方的籮內,則違例,改由對方發球。投入對方假籮不得分,投入對方真籮才得分,投中一次算兩分。雙方都設有一名護籮員。如投向真籮時,球出手後,護籮員方可急中換牌,這樣投中籮內也不算得分。一定要投對有真牌的籮內才算得分。各方的護籮員要經常秘密變換。搶球時不能抓手,抓手為犯規。對方投籮時做一個假動作但球未出手,護籮員這時換牌也是違例,罰投死球兩個。對方投球時背真牌的隊員不能丟、擺背籮,亂偏或丟擺的也罰投死球兩年。這樣反覆地進行。以積分多少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