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斑擬鱸

背斑擬鱸

背斑擬鱸(學名:Parapercis snyderi)為擬鱸科擬鱸屬的魚類,俗名史氏擬鱸。分布於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朝鮮。背斑擬鱸是海洋近海底層魚類,以甲殼類為食。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國外見於日本。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背斑擬鱸背斑擬鱸

中文名稱:背斑擬鱸

中文別名:史氏擬鱸、史尼德虎鰭

學名:P.snyderi

命名者:JordanetStarks

英文名稱:Backspottedweever

分布

於中國南海。

特徵

背鰭Ⅴ-20;臀鰭Ⅰ-18;胸鰭15—16;腹鰭Ⅰ-5。側線有孔鱗56—60;側線上方鱗4—41/2;側線下方鱗11—13。鰓耙2—3+10。體上為體高5—6.2倍;為頭長3.4—3.8倍。頭長為吻長3.6—4.6倍;為眼徑3.3—3.6倍。齶骨無齒。下頜外行8個。體背側為黃灰褐色體側各有4個“V”形花斑。體側鱗中央形成黃色細縱紋。頭部具一灰褐色縱紋。尾鰭灰黃色。其前端上方有一個邊緣為黃色環狀的黑色眼狀斑。體長96mm。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8枚;鋤骨具齒,齶骨具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38-44。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1;臀鰭硬棘I,軟條16-18;胸鰭軟條14-15;尾鰭圓形。體側上半部具5個暗色V字形斑,體側中央有一澹色寬縱帶,下方有8-9個暗色橫斑;胸鰭基部有一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附近的泥沙與碎石區域。以魚類及底棲甲殼類動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到澳洲的昆士蘭省。台灣分布於西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