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

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

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1910年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他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1937年起定居美國,先後在密執安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校任教。他在1949年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1962年被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評為美國十大教授之一,1968年當選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79年當選為美國文理研究院院長,先後獲得13個大學的名譽學位。

基本信息

篤信宗教的經濟學家

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1910年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父母都是普通的勞動者,虔誠的美以美教派衛理公會的教徒。博爾丁出生於教徒之家,從小又上教會學校,宗教深深影響了他的一生和經濟學研究。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博爾丁是優秀的。他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萊昂內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1937年起定居美國,先後在密執安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校任教。他在1949年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1962年被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評為美國十大教授之一,1968年當選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79年當選為美國文理研究院院長,先後獲得13個大學的名譽學位。

影響

博爾丁自幼就是衛理公會教徒,以後又成為貴格會教徒。他不僅是一位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宗教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且還用宗教信仰來指導他一生的經濟學研究。他在經濟學中獨特的貢獻正來自於宗教,這也使他有別於主流經濟學家。

宗教作為一種信仰是一種價值觀。信教者是用他們信仰的世界觀來觀察與分析世界的。這正是博爾丁自從進入經濟學起就強調價值判斷的重要性,反對實證分析方法的根源。他認為,經濟人假設並不現實,人不是只會進行成本與收益分析的理性動物,而是有感情、有狂熱,有愛與奉獻精神的。由此出發,他對傳統的廠商理論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廠商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並不一定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廠商的決策也並不以邊際分析法為基礎,還會考慮到自己行為的社會意義。不應該把個別廠商做出決策的原則(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作為普遍真理,廠商的決策更多取決於它所處的環境。並由此建立起一套不同於傳統的廠商理論。

貢獻

博爾丁和加爾布雷斯等新制度經濟學家一樣重視制度與組織。博爾丁與其他人的不同則在於從宗教倡導的愛心出發研究組織這種制度。他認為,組織是由有意識並有意志的個體組成的。組織產生於三種力量:為獲得相互利益的交易,報復的壓力和恐懼,愛心或希望與目標相結合。隨著組織的擴大,恐懼日益代替了交換。這]]樣,組織就會停止發展。要避免這種前景,就要用愛心來代替恐懼。愛心是人類組織發揮作用的唯一基礎,也是人的一般需要。這種愛心正是博爾丁宗教信仰的中心。他主張把愛心放在社會倫理之上,以愛心來代替恐怖的競爭,代替對抗。組織應該為這種愛心的形成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這正是組織革命的方向。

博爾丁認為經濟學所探討的是商品的行為,而不是人的行為。從他的宗教信仰出發努力超越傳統經濟學,建立能體現宗教觀念的經濟學分支,例如,贈與經濟學。他把贈與經濟定義為出於政治目的與經濟行為,或者由於受到威脅,或者出於愛心而產生的贈與行為。這種經濟活動屬於非市場交換行為,但在經濟生活中相當重要,影響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與此相關的是愛與恐懼經濟學。出於愛的贈與行為是禮品,出於恐懼的贈與行為是貢品,其餘是交換行為。經濟正是由愛、恐懼與交換所決定的經濟行為組成的。

著作

博爾丁寫了近40本書和1000多篇文章,1931年就在凱恩斯主編的《經濟學季刊》(Economic Journal)上發表論文。他1941年寫的《經濟分析》(Economic Analysis)是薩繆爾森《經濟學》出版之前最暢銷的教科書,曾4次重印,被150多所大學採用。1956年,他在加州帕洛阿爾托“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僅用11天就口述了一本名為《形象:生活與社會中的知識》的書。他甚至還寫過十四行詩。

其它經濟學著作

《和平經濟學》(The Economic of Peace,1945),

《經濟學的重建》(A Reconstraution of Economics, 1950),

《組織革命》(The Organizational Revolution,1953),

《經濟政策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 Policy,1958),

《20世紀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64),

《超越經濟學》(Beyond Economics,1968)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