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經濟的
定義
股份制經濟的存在,以生產要素分屬於不同所有者為前提。投資入股是實現股份制經濟的基本途徑。生產要素的統一經營使用是股份制經濟經營活動的基礎性條件。按股分利是股份制經濟的基本分配原則。股份制經濟是一種適應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經濟形式,它能改變生產要素分散使用的格局,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股份制是一種資產組織形式,它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但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組織形式,社會主義可以而且應該利用它為自己服務。在我國組建股份制企業,有利於開闢新的融資渠道和籌集重點項目資金;有利於理順企業產權關係,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提高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有利於協調地方、部門和企業的利益關係,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集團的發展。
產生
早在古羅馬就有一種包稅人,他們組織的股份委託公司被經濟史專家認為是股份經濟的先兆。從14、15世紀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歐洲的一些採礦業中,出現了自由民之間或手工業者之間的以人、財、物各項生產要素的一項或幾項為聯合內容的合夥經營的經濟形式。但在合夥內容、經營方式、分配辦法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範,更沒有形成嚴格的股份制度,這是股份經濟的原始形式。當時,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境內,有農奴和城市破產欠債的小手工業者聚集在一起,組織協作的合作社團,用簡單的工具採礦,共同勞動,分享產品。後來有些商人以入股的形式參加進來,結果富裕的人把持了資產,使原來的合作發生質變。“原來由合夥的勞動者構成的礦業組合,幾乎到處都變成了靠僱傭工人開採的股份公司。”(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024頁) 15至16世紀初,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使世界貿易大為改觀。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紛紛向海外發展,進行遠航貿易,這需要較大數額的資本,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靠單個資本家來經營是無法辦到的。於是一種合股經營的叫做“康梅達”的經濟組織便產生了。康梅達從事海外貿易,負責籌集資本,由專人經營,利潤在集資者與經營者之間協商分配。以後,這種組織發展到內陸城市,出現了入股的城市商業組織,如義大利的“大商業公司”,入股者有商人、貴族、教授、廷臣和平民。這種股份經濟一般由自由城邦組織,官方進行業務監督。資產階級國家為了鼓勵商人和資本家積累資本向海外擴張,以攫取更多的財富,不僅為股份集資提供了法律保護,並且給予商業獨占權和免稅優惠等特權,這為股份制的產生創造了外部條件。
現代市場經濟
定義
即政府給予更多、更大、更強幹預的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早期的自由市場經濟階段,政府也有某些干預,但一般只限於較小的範圍。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於維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國民經濟的生產、分配和流通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即採取巨觀調控的措施,成為推動與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有:(1)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控制總供求的變動,保持總供求的平衡。(2)通過建立國有企業來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基礎產業的發展。(3)通過調節國民收入再分配過程,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爭取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4)通過政府投資和消費,支持科學研究和新興產業部門的發展。(5)通過制定有利於提高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的進出口政策和各種中長期計畫,引導國民經濟的比例協調和發展方向。總之,政府的干預是市場機制的補充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和代替。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仍然是資源配置的基礎,經濟運行必須遵循市場自身的客觀規律,政府的干預、調節和計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
產生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現代市場經濟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基礎上產生的。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迅猛發展,自由市場經濟的局限性日益明顯,經濟危機的破壞作用更加嚴重;壟斷的產生,特別是1929――1933年震撼世界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從根本上動搖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制度,以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標誌的國家干預主義政策和理論應運而生,自由的市場經濟開始被有調節的市場經濟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出現了革命性變化,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各部門、各地區以及國際間的經濟聯繫更加密切,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干預進一步加強,計畫的作用明顯增大、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更加突出,人類生存的條件問題面臨嚴峻局面。這些都要求政府和國際社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統一協調,加強計畫性。因此,建立現代市場經濟成為必然要求。在當今世界上,現代市場經濟有多種模式,如英美實行有調節的市場經濟、法國實行有計畫的市場經濟以及北歐實行的福利主義模式等。我國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現代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