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介紹
按照供肝種植部位不同,可分為原位肝移植術和異位肝移植術。原位肝移植按照供肝的靜脈與受體下腔靜脈的吻合方式不同,可分為經典肝移植和背馱式肝移植。為解決供肝短缺和兒童肝移植的問題,又相繼出現了活體部分肝移植、減體積肝移植、劈裂式(劈離式)肝移植、多米諾骨牌式肝移植等。此外,還有輔助性肝移植、肝臟與心臟、腎臟等其他器官聯合移植等。目前全球開展最多的是同種異體原位肝移植術,即通常意義上的肝移植。簡言之,就是切除患者病肝後,按照人體正常的解剖結構將供體肝臟植入受體(患者)原來肝臟所處的部位。自1963年,現代肝移植之父美國醫生Starzl施行世界上第1例人體原位肝移植以來,歷經40餘年的蓬勃發展,肝移植已在全世界步入成熟時期。迄今全世界已累積實施肝移植手術超過10萬餘例,每年以8000-10000例次的速度前進。目前肝移植術後一年存活率>90%,5年存活率在70~85%,也就是說大部分患者均能長期健康的存活,最長的一名患者移植術後已存活36年,並育有1子。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肝移植起步較晚。1977年我國開展了人體肝移植的嘗試,從此揭開了我國臨床肝移植的序幕。隨著經驗的積累,尤其是近10年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肝移植已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截止2011年10月,全國累計施行肝移植手術約20900例,術後療效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國有80家醫院開展肝移植,其中規模較大的有20餘家。
適應證
1.肝腫瘤 良性腫瘤(肝海綿狀血管瘤、肝腺瘤、肝囊腫)和惡性腫瘤(肝癌、肝肉瘤)。肝癌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肝癌僅在非瀰漫型的早期,無遠距離轉移,無惡病質,無明顯黃疸、腹水、浮腫、門靜脈高壓時才可切除,繼發性肝癌僅在原發灶可獲根治及轉移灶是單發局限時才可切除。2.肝外傷 肝內較大的血管破裂,使部分肝失去血液供應,大塊組織離斷、碎裂;肝組織嚴重挫裂傷,單純縫合修補不能控制出血或已有嚴重感染者。
3.肝膿腫 並存嚴重出血和長期共存治療不愈的慢性堅壁肝膿腫,在條件許可時,可行肝切除術。
4.肝內膽管結石 局限於一葉的肝內結石,病變嚴重,造成肝葉萎縮者。
5.膽道出血 因惡性腫瘤侵蝕、肝內血管破裂或肝內局限性感染引起膽道出血不止時,可行肝切除出血,並去除病因。
6.肝包囊蟲病。
[術前準備]
1.病史中應注意有無肝癌轉移引起的腰背痛;體檢時注意有無肺轉移、腹水和惡病質等。此外尚需作必要的術前檢查,如肝功能檢查、超音波或CT檢查、放射性同位素掃描以及胎兒甲種球蛋白檢查等。
2.改善病人一般情況的治療。除了套用各種維生素外,術前1~2周每日靜脈注射50%葡萄糖液100ml~200ml.如有貧血,可給予鐵劑。最好能達到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不倒置,膽紅素不超過1mg%,凝血酶原時間不小於505.術前數日可酌情輸1~2次新鮮血,每次200ml,以增強全身抵抗力,改善凝血功能。
3.術前2日起,每日口服新黴素4~8g或甲硝唑0.2g每日3次,預防術後感染或肝昏迷。
4.根據肝切除範圍,酌量準備新鮮血液,備術中套用。
[麻醉]
對肝功能不佳的病人,宜使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對肝功能尚可或術中可能採用胸腹聯合切口的病人,可使用氣管內插管全麻。估計手術中有必要阻斷肝門血流者,可根據具體條件在術中施行腹腔內降溫。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2.切口 一般採用上腹正中切口,必要時可向左上方延長,切斷劍突和肋弓軟骨,亦可採用右肋緣下斜切口,很少需作胸腹聯合切口者。
3.分離左半肝 在切除肝臟之前,先分離附著在左半肝上的結締組織和韌帶。先切斷、結扎肝圓韌帶,利用其肝側殘端將肝臟輕輕下拉,沿前腹壁剪斷鐮狀韌帶。將肝臟向後、向下推開,更好地顯露、切斷冠狀韌帶,並結紮、切斷在膈面背側的左三角韌帶。然後,切斷肝胃韌帶和切開肝十二指腸韌帶(注意勿損傷肝蒂),左半肝即被分離。
4.處理第1肝門的肝門脈管 分離肝臟後,用大拉鉤將肝臟拉向上方,顯露第1肝門。有時為了防止切除肝葉過程中大出血。可先用一紗布條或導尿管套入肝蒂脈管處,以備控制血流。處理肝門脈管常用的方法有下面兩種:
⑴鞘外結紮法:即在Glisson鞘外一併結紮左肝管、肝左動脈和門靜脈左支。先沿Glisson鞘左幹上、下各0.5cm處作鈍性分離並深入到肝實質內1cm左右。分離時勿撕裂在鞘內走行的血管。分離清楚後,在距門靜脈主幹分叉左側2cm左右處,用粗絲線結紮兩道;可暫不切斷,待左肝葉實質全部離斷後,再驗證一下所結紮的左乾是否正確無誤。然後,在兩結之間切斷,取走左肝,脈管幹殘端作縫扎[圖1 ⑹]。
⑵鞘內分別結紮法:當肝門脈管有異常走行時,需將Glisson鞘分開,分別結紮左肝管、肝左動脈和門靜脈左支。左肝管和肝左動脈需先切斷,門靜脈則暫不切斷,作為以後切除肝葉的標誌。
5.處理第2肝門的肝左靜脈 第1肝門處理完畢後,將肝臟拉向下方,顯露出第2肝門。此時,需先辨清肝左靜脈與肝中靜脈的解剖關係,有時肝中靜脈與肝左靜脈分別注入下腔靜脈;有時肝中靜脈先匯入肝左靜脈後再注入下腔靜脈。還應注意肝左靜脈在肝外部分較短,常需切開肝包膜才能辨清[圖1 ⑻]。用刀背慢慢分離肝左靜脈與肝中靜脈分叉處,保留肝中靜脈,再用鈍頭粗圓針引粗絲線,貫穿肝實質,結紮肝左靜脈,然後切斷,分離第2肝門。
6.離斷左半肝 沿肝中靜脈左側緣0.5cm處切開肝包膜,用刀背鈍性分離肝實質,將所遇的左肝脈管,一一用彎止血鉗鉗夾後切斷、結紮。在此過程中切勿損傷肝中靜脈主幹。再從肝的髒面前緣向肝實質內鈍性分離,最後切斷門靜脈左支,完全離斷左半肝[圖1 ⑽ ⑾].肝斷面的血管和肝管應一一用細絲線結紮或縫扎,滲血可用熱鹽水紗布敷壓止血。
7.網膜覆蓋肝斷面 因左半肝切除術已將肝鐮狀韌帶切除,故肝的斷面需用絲線間斷縫合再加用小網膜或大網膜縫合覆蓋,既預防腸粘連,又有助於止血。如仍有出血,應在創緣用褥式縫合止血。檢查無滲血或漏膽汁後,於左半肝窩及網膜孔處各置一香菸引流或雙腔管引流,再逐層縫合腹壁。
[術中注意事項]
1.有時肝右前葉門靜脈支起源於門靜脈左支橫部,因此在切斷門靜脈左支時,應先檢查清楚,如發現此情況,應在右前葉門靜脈支起源的遠端結紮切斷。
2.肝門粘連嚴重或左半肝巨大腫瘤,左半肝脈管不能顯露時,可間歇阻斷肝門血流,切開附近肝實質,顯露和處理脈管。每次阻斷時間不超過15分鐘,必要時可分次阻斷。
3.如肝惡性腫瘤體積大,血運豐富,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分離左半肝時會引起大量出血者,應提前處理肝門,控制出血後再分離肝周圍組織。
[術後處理]
1.肝部分切除術的病人,應注意出血、休克、缺氧、少尿等情況,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一旦出現,應及時糾正。多次小量輸血對預防和糾正低蛋白血症頗為重要。使用抗生素、維生素、保肝藥物和充分給氧,也很重要。
2.腹腔內的香菸引流或雙腔管負壓引流可在術後3~5日拔出,如出現膽汁或滲血較多,則宜多留置數日。術後如有腹腔感染徵象,可自引流口注卡那黴素進入腹腔,每日1g或甲硝唑等藥物。輕度感染一般注入3~5次即可,如感染嚴重,則應擴大引流。
3.肝切除術切口較長,可在術後9~10日拆線。
[常見併發症的處理]
1.術後出血 發生的原因有術中血管結紮不牢、脫落,或肝組織感染、壞死;也可能因肝功能不佳、凝血功能障礙而發生廣泛滲血。發生後應儘量辨清原因,及時處理。如血管出血,應拆開切口縫線,重新縫扎止血;如廣泛滲血,則可用紗布條堵塞壓迫止血。對全身有出血傾向的,可用凝血藥物和輸新鮮血等。
2.膽汁性腹膜炎 如肝創面有較大的膽管結紮脫落或壞死,即可發生漏膽而造成膽汁性腹膜炎,這是比較嚴重的併發症。故在手術中應儘量少使肝組織缺血,肝管結紮要牢靠,術後引流要充分。一旦發生膽汁漏,應充分引流。
3.肝功能衰竭 肝切除術後易發生肝細胞壞死,而致肝功能衰竭,臨床表現有持續高熱、出現黃疸、腹水、全身出血傾向、尿少,重者發生昏迷。肝功能衰竭常易發生在麻醉藥量大、手術損傷重和術前肝功能差的病人。發生後需積極採取保肝措施,如輸注葡萄糖、套用大量維生素、支鏈胺基酸,控制蛋白攝入,套用抗生素和結腸灌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