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肖玉國1945年12月出生在肇東市四站鎮,研究生文化。他的青少年是在與貧困的抗爭中度過的,是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是母親教會了他怎樣做人。肖玉國兄弟姐妹10人,家庭生活非常困難。難得的是,他有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
國中考高中,全鎮120多人只取6人,肖玉國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肇東一中。可是剛讀了1年,又因為拿不出學費面臨輟學。他自己拿定主意,先退學、邊工作邊自學。他幸運地被四站醫院招為工人,每天挑水、掃地、燒爐子、陪醫生出診。儘管工作瑣碎忙碌,但他堅持學習。他學高中課本,學中醫,還練習寫新聞稿。他看到四站鎮計畫生育抓得好,就寫了篇報導,被《肇東報》刊發,他用這平生得到的第一筆稿費買了支鋼筆。為這事,院領導表揚了他,同志們也越來越喜歡這個聰明勤快的小青年。
人物經歷
1964年10月參加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套用與技術專業研究生畢業。任黑龍江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2002年6月任黑龍江省委常委、省軍區政治委員。200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965年
1965年是肖玉國命運的轉折點。當兵還是學醫擺在了他的面前。考慮到學費的問題,他選擇了當兵。
懷著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肖玉國在部隊刻苦訓練、努力學習。很快以出色的文筆成為連隊有名的“鋼鐵堡壘報導組”成員。一次,部隊行軍幾百里到撫順軍訓,沿途他不顧渾身酸痛,腳底打了血泡,就用針挑開,別人休息,他就在老鄉家土坑上寫稿,先後寫了《不走冤枉路》、《人小志大》、《帶著敵情訓練》等有分量的報導。其中,《帶著敵情訓練》在《前進報》刊發,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學習一些新聞理論,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自己的業務水平迅速提高。領導發現了這棵好苗子,對他進行了重點培養。肖玉國1965年10入伍,1967年入黨,1968年提乾。由團宣傳股幹事到軍政治宣傳處幹事,由軍黨委秘書到軍區守備團營教導員、黨委書記到黑龍江省委常委,黑龍江省軍區政委、黨委書記。幾十年的磨鍊,他踏踏實實,逐步從一名普通士兵成為一名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優秀軍隊將領。
突出的成就
是他在部隊建設尤其是在改變部隊知識結構,提高官兵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上做出的貢獻。多年來,他走遍了省軍區的3000多公裡邊防線上的每一個連隊、哨所,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部隊的長遠發展提出了許多與時俱進的思想觀點和建議。他注意研究新形勢下部隊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的多項政治教育改革措施,對加強部隊思想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任省軍區政委以來,注重抓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重點的理論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經常性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設,著力加強黨委班子、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了軍地共育軍隊人才協作區,在廣大官兵中形成了濃厚的學政治、學軍事、學業務、學文化的氛圍,使部隊的綜合素質得到很大提高,極大地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為打造一支守衛祖國北疆的鋼鐵勁旅,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工作作風
作為一名綜合素質極強的部隊將領,肖玉國既有儒雅、理性的一面,也有堅毅果敢、雷厲風行的硬漢一面。他曾參加過大興安嶺撲火救災,松花江抗洪搶險等和平年代的急難險重任務,經歷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顯示了將軍咤叱沙場的風采。在大興安嶺撲火救災中,他領著300多人奮戰一天控制住火勢,剛剛讓戰士們吃口飯、喝點水,突然風向驟變,剛撲滅的火死灰復燃一下子把300多人包圍起來。面對四面大火,戰士們不知如何是好。危急時刻他臨危不亂,冷靜沉著,迅速組織官兵緊急自救:迎著火勢往山樑上跑,每人迅速剷出一塊防火地,馬上趴在這剛鏟過的泥土上。平安躲過這致命的大火,無一人傷亡。事後,大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要不是他指揮有方,後果不堪構想。
多年來肖玉國獲得了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師黨委書記等多項榮譽,並榮獲三等功。
學習使肖玉國由一名苦孩子成為將軍。作為將軍,肖玉國更加崇尚學習,他先後就讀於解放軍政治學院、中央黨校、國防大學。難得的是1999年至2002年,他用兩年時間到哈爾濱市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及技術學院進修。
在肖玉國的影響和嚴格要求下,他的家人也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學習型家庭。一雙兒女從小自強自立,靠自己的努力,打拚出一番事業。女兒如今是部隊一名優秀的主治醫師。兒子從部隊轉業後,任哈爾濱公安局巡警支隊特警隊政委。
008月14日
他奉命去四川抗災搶險,與眾多的抗災英雄一起為搶救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捨生忘死,立下戰功。為此,肖玉國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寫下了《孩子,你什麼也不說》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名軍人對兒子的希望:“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你什麼也不用說,就要勇敢地沖在前面。”肖玉國的愛人陳阿姨幾十年來為丈夫、為家庭,勤勞奉獻,千斤重擔一肩挑,如今有時間她也給自己充電。孫子、外孫子人小志大,從小愛學習,他的小孫子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小主持人大賽,還得了“金話筒”獎。
肖玉國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每當回憶起家鄉往事,他的目光總是變得晶瑩。他常常記著當年的老師,醫院的領導、同志,兒時的夥伴,敬老院的老人。回家鄉時常去看看他們,有的還給予物質上的幫助。記得四站中學剪彩時,老校長邀請他回來看看。回母校送點什麼禮物呢?最後,他動員妻子兒女每人拿出1個月的工資,給了母校最實在的幫助。
面對家鄉人,將軍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之情溢於言表。我們把兩本記錄著家鄉發展變化的影碟送給將軍,將軍也表達了對家鄉的祝願,並欣然為家鄉題字:
“既要建金庫銀庫更要建好人材庫。”
讓我們驚喜的是,我們採訪結束後,肖玉國也要回肇東市看母親,我們也有幸見到了這位偉大的母親,見證了這母子團聚的美好時刻。
85歲的老母親精神飽滿,面色紅潤,笑聲朗朗,肖玉國依偎在母親身旁說:“我按照您說的話去做了,我表現得好不好,您滿不滿意?”老媽媽疼愛地看著自己的兒子,連連點頭:“滿意!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