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不全型腦性癱瘓

小腦的位置和功能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小腦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
小腦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繫,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肌緊張)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小腦就象一個大的調節器。人喝醉酒時走路會晃晃悠悠,就是因為酒精麻痹了小腦.有一個實驗:將一隻狗摘除小腦,狗走路就會失去協調。

調節肌緊張

肌緊張是肌肉中不同肌纖維群輪換地收縮,使整個肌肉處於經常的輕度收縮狀態,從而維持了軀體站立姿勢的一種基本的反射活動。
小腦可以調節肌緊張活動,其調節作用表現為抑制肌緊張和易化肌緊張兩個方面。小腦抑制肌緊張的作用主要是前葉(舊小腦)蚓部的機能,這一抑制作用在去大腦動物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刺激去大腦貓小腦前葉的蚓部,可以減弱動物因去大腦而造成的伸肌過度緊張現象;反之,切除該部位則使去大腦僵直加強,這些現象都說明小腦有抑制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對肌緊張的易化作用是由前葉的兩側部位來實現的。刺激猴的小腦前葉兩側部位,可加強伸肌的緊張狀態,並減弱層肌的緊張;在人類,這個部位的損傷則引起肌無力或低緊張現象。
小腦前葉對於肌緊張的抑制或易化作用是通過腦幹網狀結構中的肌緊張抑制區易化區實現的。這兩個區是控制骨骼肌緊張的中樞部位,它們通過下行的網狀脊髓束控制脊髓前角的γ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易化區的下行衝動可以加強γ運動神經元的活動,使肌緊張加強;抑制區則可減弱γ運動神經元的活動,使肌緊張減弱。
在正常情況下,腦幹網狀結構的肌緊張抑制區和易化區的活動,在高級中樞大腦、紋狀體和小腦等的影響下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從而使肌緊張維持在正常的狀態,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加強或減弱了小腦(前葉的蚓部或外側部)對腦幹網狀結構肌緊張抑制區或易化區的影響,將會破壞這兩個低級中樞之間原有的平衡,使肌緊張活動加強或減弱。
此外,小腦還可以通過前庭外側核調節肌緊張活動。從前庭外側核有前庭脊髓束到達脊髓,緊張性衝動通過這條下行的傳導束,提高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的活動,使肌緊張加強。從小腦的蚓部皮質到前庭外側核有直接的和經頂核接轉的間接纖維投射,其中的直接纖維投射對於前庭外側核來說是一條抑制性的通路,它減弱前庭外側核的緊張性活動,進而使脊髓前角α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水平下降,導致肌緊張的減弱;從蚓部皮層經頂核到前庭外側核的間接投射則是一條興奮性的通路,頂核可以通過這條通路加強前庭外側核的活動,其最終結果是使肌緊張活動加強。所以,局限於蚓部皮層的損傷,使去大腦動物的僵直現象加強;頂核的損傷則使去大腦動物的肌張力減弱。
河北鹿泉市華康醫院專治小兒腦癱病,自1999年建院來,經過十餘年的經驗,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治療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體系,是我院專家經過十幾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獨特的治療系統,有神經發射再成訓練法、治癱十三針、代氏配方超音波水療、反向物理因子療法,這是一套綜合有效的治療小兒腦癱方法。已治癒千例腦癱患兒,幫助腦癱患兒重獲新生和對未來的希望。
專家提示:治療小兒腦癱,關鍵在於早。小兒腦癱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輕度腦癱的患兒,可以像正常兒一樣,能夠達到生活自理。對待小兒腦癱患兒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發現寶寶患有小兒腦癱,應及時到醫院篩查治療,以免耽誤寶寶的最佳治療時機。

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病情解析

肌張力低下型腦癱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慧型低下。
一、腦癱舊紋狀體損傷
1、肌張力增高呈強直性(鉛管樣或齒輪樣),所有肌組織為均等性肌張力增高,面肌肌張力增高,表情呈呆滯,少有瞬目。語言肌肌張力增高,呈言語不清,聲音小。頸肌肌張力增高,頭前屈脊柱前伸。四肢肌張力增高,肩月胛上提,上臂內收,肘、腕與膝部均屈曲,手指內收,拇指對掌,軀幹前傾等,所以患兒動作減少,活動困難。
2、靜止性震顫其特點為身體固定某種姿勢時震顫明顯,隨意運動暫時被抑制,精神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表現在手部呈點鈔樣或搓丸樣動作。
二、腦癱新紋狀體損傷
1、手足徐動肌張力忽高忽低,變化無常,肌張力在痙攣時增強、肌鬆弛時降低,為間歇性、緩慢的、不規則的手足扭轉運動。
2、舞蹈動作顏面或肢體的近端突然出現迅速即變的無節律的多動稱之為舞蹈,如眨眼、皺眉、吮唇、伸舌、做鬼臉、肢體舞動等,影響語言、發音吞咽動作及手的功能。
3、扭轉痙攣軀幹徐動、行走時軀幹扭轉或呈螺鏇形運動。
4、肌陣攣發生在個別肌肉或肌群的短暫快速、大小不一、不規則的收縮,輕者不妨礙關節運動,嚴重時肢體陣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