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別診斷
1、臨床特徵
GM高發年齡為28~36歲(20~50歲),多發生於育齡經產婦女,未生育婦女一般不發病,除非長期服用利培酮類抗精神病藥物或高催乳素血症者。GM病變常位於單側,以乳腺外周部位為多,發病初期腫塊位於乳腺實質內,無痛或輕微痛,表麵皮膚不紅或微紅,腫塊質硬,邊界不清,可與皮膚或周圍組織粘連,伴同側腋淋巴結腫大,但很少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不過GM伴棒狀桿菌感染出現發熱和(或)中性粒細胞增高及雙乳發病風險較高,少數病例可能伴雙下肢結節性紅斑,提示4型超敏反應。GM常在短期內病灶迅速增大,治療不當常反覆發作,膿腫或潰瘍或皮下膿腫竇道形成(伴棒狀桿菌感染髮生是後期的常見併發症,所以認為這些併發症為棒狀桿菌感染所致。
2、影像檢查
影像學檢查有助於評估病變範圍,術前定位病變部位和數目,避免手術遺漏。超聲檢查圖像特點為低回聲腫塊或混合回聲腫塊,可觀察到膿腫波及範圍和皮下膿腫特點以及導管擴張等征像。乳腺X線可表現為片狀或結節狀,不規則影,可有長毛刺或索條狀影,有時與乳腺癌的表現十分相似,鑑別困難。磁共振檢查(MRI)則可因成像時間-信號強度曲線測量提供超聲和乳腺X線影像不能提供的發現,然而超聲檢查、乳腺X線檢查和MRI均不能區分乳腺癌和GM。
3、血液檢驗和細菌培養
血液檢驗對診斷意義很小,主要用於判斷病人的免疫狀態,是否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監測激素治療反應,常用的評估指標有血常規、C-反應蛋白、抗核抗體譜以及IgA、IgG、IgM、補體C3和補體C4。因高催乳素血症是GM的一個誘發因素,故血清催乳素檢測也很重要,而且要多次檢測,且必須同時治療,必要時還應做垂體MRI診斷是否有垂體微腺瘤。
細菌培養重點是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多次取膿液培養可提高陽性率,棒狀桿菌是親脂性的,需複雜營養生長且延長培養時間。
4、病理學檢查與診斷
GM診治過程中,早期約有半數病人臨床診斷為惡性腫瘤。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FNA)不能鑑別炎症與乳腺癌,所以,GM確診和鑑別診斷主要靠病理學檢查,首選經皮活檢,如空芯針穿刺活檢(CNB),也有用真空輔助切除活檢(VAB),不推薦手術活檢。
GM以腫塊為表現時酷似乳腺癌,只有通過病理學檢查,可明確鑑別GM與乳腺癌,排除其他肉芽腫性疾病及可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