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
Liz原是上海一家韓資網遊公司的HR(人力資源專員)。網遊本屬於反經濟周期產業,但不幸,公司沒能把握好機會,老的遊戲生命力下滑,新的遊戲還沒有出來,導致公司盈利下滑20%。結果,300多人的公司要裁掉100多人。
她沒有直接操刀裁員名單的擬訂,她所做的是把每個員工的工資單據、法律事務檔案等資料進行匯總,提交給HR經理,為裁員準備“彈藥”。
直到宣布裁員當天,名單都還保密,只有副總和HR經理知道。那天上午,每個人都預感到有事情要發生,大家都坐在格子裡等電話,接到電話的人會被叫進小會議室,與HR聊上大概10分鐘。
10分鐘後,一些人開始收拾自己的電腦,一些人的登錄密碼已經失靈,一些人抱著紙箱出門。
第一批中彈的是試用期員工和契約到期員工,約有三四十人,分別是半個月薪水和N+1的補償方式。
數月後,最後一批被“處理”掉的,是公司原有的8個HR中的4個,包括當事人。
背景
蕭條之年,那些在一線直接操作裁員和減薪計畫的HR們,每天都有無數的悲歡離合在上演。在這個不少人朝不保夕的年份,他們似乎手握生殺大權,卻往往連自己也無法主宰。
或許,危機會促使他們為自己,也為公司的未來做更深遠的思考。
2008年10月14日,矽谷一名被裁的產品測試工程師開槍殺害了公司67歲的HR以及CEO和運營副總裁。
職業專長
HR們的痛苦,自然有體恤部屬或精於算計的老闆看在眼裡,於是,一個新職業在危機中興起——一些“職業替身”,專門被一些大公司僱傭來代替HR做“醜人”。
這種“職業替身”被空降到公司里,出面操刀裁員,從裁員方案制訂到執行一手包辦,事成之後,再被公司“開”掉以平“民憤”,領一筆不菲的報酬走人。
規則
這些“職業替身”跟某些獵頭公司簽有長期協定,被用於處理一些比較敏感和棘手的裁員行動,如大規模的裁員、涉及企業中高層人事和內部架構變動的裁員等。這樣的裁員機構對外一般以“項目組”、“戰略改革委員會”之類的名頭出現,“職業替身”就在裡面擔任組長或副組長。
企業如果不願犧牲掉自己多年培養的HR,就會讓“職業替身”上陣,他們必須在規定時間裡幹完活,然後拿錢走人,因為有言在先,一般不會有什麼糾紛,彼此心照。
評價
歐美企業喜歡閃電式裁人,乾脆利落,越來越多的中國HR們在學習這種方式。日本的HR們則喜歡先將對方職位架空,工資獎金照發,對方感到無用武之地,便會自動辭職。
但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沒事可乾還能照拿工資並不是件很壞的事。“所以現在在華日資企業對中國員工只好採取另外的裁員方式。”
儘管有很多取巧的解決方案,但再成功的裁員,也難以避免對企業的傷害,包括社會形象和人力財富等無形資產的損失。
冬天總會過去,企業還要發展,HR們是時候反思,在危機時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人力資源策略,才真正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