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選擇能力的提出背景
(一)相關的職業選擇理論
1.物質因素論: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又稱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特質因素論是最早的職業輔導理論,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其《選擇一個職業》的著作中提出了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的焦點的觀點,他認為,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模式,每種人格模式的個人都有其相適應的職業類型。
2.職業性向理論:約翰·霍蘭德(JohnHolland)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他於1959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興趣理論。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凡是具有職業興趣的職業,都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從事該職業,且職業興趣與人格之間存在很高的相關性。Holland認為人格可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類型。
3.職業系留點理論:職業錨理論產生於在職業生涯規劃領域具有“教父”級地位的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領導的專門研究小組,是對該學院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研究中演繹成的。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實際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職業錨,也是自我意向的一個習得部分,是個人同工作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斷調整的。
4.職業發展階段理論:為了綜合闡述生涯發展階段與角色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舒伯創造性地描繪出一個多重角色生涯發展的綜合圖形——“生涯彩虹圖”。在生涯彩虹圖中,縱向層面代表的是縱觀上下的生活空間,是有一組職位和角色所組成。分成:子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個不同的角色,他們互動影響交織出個人獨特的生涯類型。他認為在個人發展歷程中,隨年齡的增長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圖的外圈為主要發展階段,內圈陰暗部分的範圍,長短不一,表示在該年齡階段各種角色的份量;在同一年齡階段可能同時扮演數種角色,因此彼此會有所重疊,但其所占比例份量則有所不同。
(二)經典職業發展理論套用的前提
1.就業崗位充分是以興趣和動機選擇職業的前提。
2.職業待遇差異性不明顯使得職業選擇越具備可能。
3.職業選擇是一個動態過程,求職者可多次選擇。
(三)中國當前勞動力市場的特點
1.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足,供勞動力者可選擇空間有限。
2.新職業大量出現,民眾對其認知需要較長的過程。
3.求職就業制度文化有一個不斷適應和發展的過程。
職業選擇能力的內涵
職業選擇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平衡個人特質和社會因素的匹配能力,認識自我需求和人生願景的自省能力,設計初次擇業和職業發展的規劃能力,參與求職實踐和獲取心儀崗位的展示能力,融入職業生活和爭取職業升遷的發展力等。科學的職業選擇是選擇者在對自身素質和工作要求清晰認識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現實需求和長遠理想,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施展多方面求職技能,最終獲得心儀職業崗位並維持和發展職業的過程。
首先,職業選擇必須匹配個體和環境因素。求職者的態度、能力、興趣等個人特徵與工作崗位的需求、機會等外在要素高度吻合時,求職容易取得成功,工作者個人的職業滿意程度、職業穩定性以及職業成就感才會得以正向強化,職業才可能延續。其次,職業選擇必須尊重個體需要。每個人都偏向選擇以自我喜好的方式滿足需要和避免焦慮的職業,個體因早期成長經歷、個人需要滿足水平、個人社會化程度、智力水準、性別類型等不同,選擇職業時的動機會產生較大的差異。再次,職業選擇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職業選擇是一個繼續不斷的歷程,會歷經探索、具體化、選擇、澄清、評估和執行等過程,需要不斷地辨別自我、處理髮展性任務和解決心理社會危機。最後,職業選擇必須考慮未來發展。個體的職業生涯可分為數個階段,大學生進行職業選擇時,需要了解人生各個階段的社會角色和職業發展任務,提前設計職業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安排生涯發展預案。
職業選擇能力的組成
(一)職業發現能力
了解和收集職業信息,發現與自身相匹配職業的能力。包括:①信息收集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②職業認知能力:對職業的認識能力。③自我規劃能力:自己設計自己未來藍圖的能力。
(二)職業獲取能力
通過參與求職活動,獲得某職業或是工作崗位的能力。包括:①情緒管理能力:駕馭情緒的能力,並由此產生良好的管理效果的能力。②演講能力: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能力。③書面寫作能力:用文字寫作的方式表達的能力。④人際交往能力:人們在各種具體的社會領域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聯繫的能力。⑤求職禮儀能力:在職業場所具備一系列禮儀規範的能力。⑥簡歷製作能力:製作簡歷的能力。
(三)職業發展能力
包括:①道德修養能力:是個人自覺地將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轉變為個人道德品質的能力。②團隊協作能力:建立在團隊的基礎之上,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③模擬面試能力:通過為求職者安排仿真的面試現場、正規的面試流程,讓求職者親身感受面試的全過程的能力。④自我推銷能力:通過自己的展示,向他人推銷自己的能力。
基於實驗平台的職業選擇能力訓練
1.全方位安排訓練項目
職業選擇能力訓練實驗平台涵蓋職業發現能力、職業獲取能力及職業發展能力三大模組,分別對應求職者綜合自身與環境因素探索適合自身職業的能力、求職者在人才市場充分展現推銷自我獲取目標職業的能力以及從業者全面展現個人能力素質維持和發展職業的能力。
針對職業發現能力培養,分別安排心理測評、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及職業信息蒐集四大訓練實驗;針對職業獲取能力,分別安排簡歷製作、人際交往、表達溝通、禮儀養成、無領導小組討論及模擬面試等六大訓練實驗;針對職場適應和發展能力,分別安排團隊協作、道德修養、情緒管理及印象管理四大訓練實驗;每個實驗對應提升某一項職業選擇能力,各個訓練實驗既獨成體系又相互呼應,組成一個涵蓋認知澄清、技能提高、情景模擬、涵養提升的職業選擇能力提升系統。
2.全過程模擬招聘環境
職業選擇能力訓練實驗平台的搭建以模擬真實的招聘活動和工作場景為主,分別設計出個人陳述、雙人問答、多對多討論等人際互動訓練場景。
個人陳述。在表達溝通、禮儀養成等訓練實驗中,安排有個人陳述、個人展示等實驗內容,將個人置於靜態的大眾眼光下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坐、立、行、手勢等姿態訓練,點頭、微笑、握手、敲門、關門等動作訓練,通過反覆地強化訓練,形成良好的個人習慣。
雙人問答。在表達溝通、模擬面試以及人際交往等訓練實驗中,安排有兩人間問答練習等實驗內容,將個人置於與他人溝通的場景下,進行模擬招聘面試訓練。
多對多討論。在表達溝通、模擬面試以及人際交往等訓練實驗中,安排多人一組就某一專題進行互動討論,參與實驗人員各抒己見,在討論中互相發現問題。所有模擬訓練實驗的過程,都由影像記錄設備進行實景拍攝,實驗後實驗者可以觀看實驗中的自身表現,對照招聘要求進行改進。
3.標準化設定訓練步驟
職業選擇能力訓練實驗平台以獨立實驗的形式提供給大學生個體進行訓練,不同於理論課程的教學,把訓練過程實驗化,學生在實驗室依靠實驗設備,按照實驗程式,在專家的指導下,圍繞實驗目的,自己動手,培養和鍛鍊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每一個實驗室均按照某一能力形成的要求,配置了各種實驗設備和器材,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或糾正錯誤的動作。
按照能力提升的內在規律設計每一個訓練實驗,首先提煉出實驗所要訓練的核心素質,對核心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科學解釋,枚舉核心素質在選擇職業、獲取職業的過程中的所展露的環節;整理因某核心素質導致職業選擇或職業獲取成功與失敗正反兩方面的經典案例製作成文字材料或媒體材料向學員呈現;歸納每一個訓練實驗所適用的對象,並針對不同的實驗對象設定實驗訓練的側重點和難易程度;編制詳細的實驗目的、實驗要求和實驗步驟,學生閱讀實驗手冊後即能自助地進行練習;不同的實驗對象可以根據自身職業選擇能力現實狀況、求職方向選擇某些實驗訓練的組合套餐,著力訓練某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個人的職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