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力量級戰列艦

聯合力量級戰列艦

聯合力量(Viribus Unitis)級戰列艦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一種戰列艦。

該級艦共四艘:Viribus Unitis、Tegetthoff(特格霍夫)、Prinz Eugen(歐根親王)、Szent.Istvan(聖•伊斯特萬)。(Viribus Unitis、Szent.Istvan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義大利海軍擊沉)。

基本資料

聯合力量級戰列艦聯合力量級戰列艦

聯合力量(Viribus Unitis)級戰列艦是奧匈帝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該級艦共四艘:Viribus Unitis(聯合力量;是奧匈帝國皇帝佛蘭茨·約瑟夫最喜歡的一句格言)、Tegetthoff(特格霍夫:利薩海戰中奧匈帝國海軍的指揮官)、Prinz Eugen(歐根親王)、Szent.Istvan(聖·伊斯特萬:匈牙利開國君主)。

1906年新型的無畏艦問世後,奧地利海軍獲悉義大利開工建造無畏艦後,很快決定將建造無畏型戰列艦。1910年奧匈海軍在未獲議會批准撥款的情況下擅自先自籌經費開工兩艘無畏艦,在建造中途險遭廢棄。1911年奧匈帝國議會終於通過建造4艘無畏艦的預算,由皇儲佛蘭茨·斐迪南大公監製。

聯合力量級戰列艦採用平甲板船型,整體布局緊湊,艦體短小。主要在地中海海域近海活動所以對適航性能要求不高。採用三聯裝主炮塔,沿艦體中線艏艉對稱呈背負式各布置兩座,這樣的布局主炮擁有良好的水平射角,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艦身長度。因為主炮炮塔彈藥提升通道的原因,彈藥供給速度受到限制,不能充分發揮其主炮配置的優勢。該級艦的艦體水線下防禦結構陳舊,水下防雷性能不佳,導致兩艘船“聯合力量”、“聖•伊斯特萬”因此沉沒。

各艦概況

“聯合力量”號1910開工,1912年12月服役;“特格霍夫”號1910開工,1913年7月服役;“歐根親王”號1912年開工,1915年11月服役;“聖•伊斯特萬”號1912年開工,1914年7月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奧匈帝國出海口所在的亞得里亞海地理位置的限制,聯合力量級呆在港口裡無所作為。1918年6月30日“聖•伊斯特萬”號出航時被義大利海軍魚雷艇擊沉。1918年11月1日“聯合力量”號在港口被義大利蛙人安放的炸彈炸沉。戰爭結束後,隨著奧匈帝國瓦解,剩餘的兩艘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特格霍夫”號被移交給義大利後解體;“歐根親王”號移交給法國於1922年作為靶船被擊沉。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9698噸,滿載排水量:21730噸;

艦長:152.2米,寬:27.3米,吃水:8.3米
動力:12座鍋爐,2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27000馬力,4軸,最高航速:20節;續航力:4,200海里/10節
武備:12門三聯裝305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70毫米炮18門,533魚雷發射管4座
裝甲:水線裝甲280毫米,炮塔裝甲200-305毫米,甲板裝甲48毫米,指揮塔280-356毫米
艦員:1087人

歷史故事

雖然只是奧匈帝國首次建造的無畏艦,但是聯合力量級卻具有不少鮮明的特點,其中最醒目的是四座三聯裝炮塔。儘管義大利人是三聯裝炮塔的首創者,不過建造更加快速的聯合力量號卻先期服役(歸功於之前預先進行的前期建造),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艘三聯背負式主炮的無畏艦。炮塔和主炮都來自於赫赫有名的斯可達兵工廠(注:歐洲最大的軍工企業之一,後歸屬獨立的捷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型軍火集團。德國人之所以在2戰之前對於捷克垂涎三尺,斯可達也是一個重要目標),其配備的305毫米主炮發射速度1.5發/分,射程20km。副炮亦為斯可達生產的150毫米火炮,安裝在舷側的船艙甲板層炮廓內。

聯合力量號採用較為少見的平甲板設計,艦身粗肥。長度152.2米,寬27.3米,吃水8.2~8.6米。標準排水量19698噸,滿載排水量21595噸(較德國第一艘無畏艦拿騷號大,但是較赫爾戈蘭級小)。主機功率27000馬力,航速20.4節左右。

由於艦體並不大,又背負了四座三聯炮塔,聯合力量級的適航性能並不太好;但是作為在地中海馳騁的近海型戰列艦已經足夠。最糟糕的是其水下防禦,依然採用落後的水密門設計,對於大斜角的入水炮彈和魚雷攻擊防護效果不佳。

後續三艦分別被命名為:格拉霍夫(利薩海戰名將)、歐根親王(呵呵,喜歡德國戰艦的吧友肯定很熟悉這個名字;奧地利名將)、聖·伊斯特萬(匈牙利王國開國君主)。

1913年2月22日,對於帝國海軍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蒙泰庫科利伯爵辭職,接任帝國海軍最高長官的是著名的馮·豪斯男爵。很快,已經成為一個巨大兵營的歐洲無可挽回地向著戰爭的深淵滑去,“終結一切的戰爭”在兩個虎視耽耽的陣營之間一觸即發…… 受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一直被奧匈認為是在巴爾於擴張的主要障礙。為了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恫嚇,奧匈選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國恥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舉行軍事演習,以示其侵略野心。這一訊息,已於當年4月傳出。塞爾維亞的秘密民族Z義組織--民衛社和黑手黨,決定派人去暗殺指揮這次演習的好戰分子奧匈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塞當局曾致函奧匈政F,勸其取消這次演習,但未被接受。

6月28日上午10時,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敞篷汽車,進塞拉耶佛市區巡視。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黨成員查卜林諾維奇突然衝到車前,向斐迪南投擲一枚炸彈。司機見此情景,加足馬力,汽車沖向前方,炸彈落到後隨汽車上,炸死一名軍官和幾名民眾。查卜林諾維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鎮靜,揮手示意“繼續前進”。到市政廳出席了歡迎儀式,稍作休息之後,又乘車上街,招搖過市。當汽車途經一拐角處時,17歲的中學生加·普林西波衝上前去用槍打死斐迪南夫婦。

由於協約國在地中海擁有強大的艦隊(僅僅戰列艦就有33艘之多,而加上前無畏艦奧匈帝國也只有16艘),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馮·豪斯男爵提出了著名的存在艦隊理論,要求奧匈帝國海軍在不利的情況下避免與敵人決戰,而是保存實力,藉以牽制敵人。因此在漫長的戰爭期間,聯合力量級和它們的前輩就默默呆在港口裡,反而奧匈帝國潛艇部隊較為活躍,成就了包括《音樂之聲》原型在內的一批戰鬥英雄。

霍爾蒂上任後,決定調動一直無所事事的艦隊,對於協約國封鎖的奧特朗托海峽 Otranto barrage 實施攻擊。行動定在1918年6月,同時陸軍則對義大利人的前線實施反撲。

計畫異常龐大,霍爾蒂決定動用能夠調動的所有戰艦。它們被分為兩個攻擊戰鬥群和7個支援群。戰列艦編隊分為兩個戰鬥群離開了它們長期困守的波拉港 Pula ,由於護航的驅逐艦和魚雷艇不足,幾乎是完全無依無靠。

1918年6月8日,SMS聯合力量號和歐根親王號在5艘護衛艦艇的陪同下駛離了港口,向南進發。而其餘兩艘聯合力量級(聖伊斯特萬號和特格霍夫號)則在1艘驅逐艦和6艘魚雷艇保護下於次日夜晚離開港口。之所以晚了一天,是因為港口出口的守衛沒有及時撤除防雷網。為了彌補失去的時間,第2個戰鬥群的所有艦艇將航速提升到16節,以追趕第1戰鬥群。然而,聖伊斯特萬號的鍋爐因為過熱出現故障(在匈牙利建造的聖伊斯特萬號是被認為聯合力量級質量最差的1艘),航速不得不下降為12節。在第二次試圖加速的時候,燃燒不充分導致煙囪突然噴射出大量濃煙。而這一切,很不幸被敵人發現了。

10日凌晨時分,聖伊斯特萬號和特格霍夫號在靠近Premuda島海域遭遇了不速之客:義大利人的魚雷艇!

MAS - 15 and MAS - 21號魚雷艇正在執行一項夜間任務:丈量Premuda 島嶼附近水域的深度,同時為自己的潛艇部隊探測水雷。義大利人的指揮官Luigi Rizzo,曾經在之前(1917年11月10日)擊沉過奧匈帝國的維也納號 SMS Wien戰列艦(君王級前無畏艦)。對於它們來講,面前的這兩個大傢伙可真是絕好的目標。

兩艘魚雷艇向著兩艘巨艦分別發起攻擊。MAS - 21號的目標是特格霍夫號,但是1枚沒有發射成功,另外1枚雖然擊中卻沒有爆炸。特格霍夫號逃過一劫。

而聖伊斯特萬號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兩枚魚雷全部命中而且爆炸!巨大的轟響震撼了海面。義大利人馬上掉頭就跑,剩下奧匈艦隊鬱悶地向著空蕩蕩地海面胡亂髮射著炮火。

聖伊斯特萬號受創嚴重,魚雷擊穿了鍋爐房外側的船殼外壁和隔艙,海水迅速湧入巨大的鍋爐房。只有兩台鍋爐還在堅持工作,為電動機和抽水機提供著動力。人們試圖將巨大的戰艦拖曳到附近的Molat島,但是失敗了。艦體不可抗拒地向右傾斜。絕望的艦員將所有的主炮都轉向左側企圖改善重心,然而這也證明只是徒勞。

最後的命令發出了,然而這也是最悲傷和最困難的命令:“Schiff verlassen! Los vom Schiff!”船員們被要求立即棄艦!憂傷的氣氛籠罩著紛亂的甲板,人們四處奔跑著,放下救生艇。

清晨6時12分,在痛苦掙扎了3個小時之後,這艘奧匈帝國最新的戰艦(聖伊斯特萬號在1915年才服役)沉入海底,同時有89人身亡,其中包括了那些一直堅守在剩餘兩台鍋爐前堅持工作的司爐兵。

所有過程被特格霍夫號上的攝影師拍攝下來,後來被用於為紅十字會籌集資金。這是目前流傳世界的兩部記錄戰列艦沉沒過程的影片之一,另外一部是在二戰期間被擊沉的SMS Barham號。

隨著聖伊斯特萬號的沉沒,行動被取消了。所有艦艇返回了母港,繼續等待著戰爭的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