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

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

作為四個世紀西班牙宗教建築中的特例,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象徵著發生在1492年的世界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天主教統治者收復伊比利亞半島和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修道院內著名的聖母雕像成為多數新大陸地區基督教化的有力象徵。

基本資料

【名稱】義大利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聖瑪利亞修道院

聖瑪利亞修道院聖瑪利亞修道院

【類別】世界遺產

【批准年號】1980年

【遺產原屬】修道院和教堂始建於1463年

【遺產現狀】義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築規模

巨大的皇家修道院具有明顯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其聖瑪利亞修道院占地面積超過20,000平方公里,其中林林總總的各種建築物是建造於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築精品。具有哥德式的主教

聖瑪利亞修道院聖瑪利亞修道院

堂,由內而外都被裝飾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卡馬林聖女院是一座小型的建築物,呈八邊形,裡面擁有絢麗多姿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出自於呂卡·焦爾達諾之手的壁畫,整個建築物中最負盛名的瓜達盧佩聖母雕像也位於這裡。聖卡塔麗娜小禮拜堂是一個建於15世紀的正方形建築物,具有一個八邊形的圓頂閣,其中安置的裝飾燈將這個閣樓照得分外輝煌;裡面還有建於17世紀的華貴的墳墓。穆德加爾修道院是整個建築群中最為古老的建築物,修建於1389-1405年間,是由紅磚和白磚相間建造成的。此外,這裡還有兩座建築物,一座是具有哥德式風格的小修道院,其中的走廊和拱廊都是經過精心的整葺裝飾的;另一座建築物則是一個"新"的巴洛克式的教堂。

建造歷史

聖瑪利亞皇家修道院的建造始於13世紀,當時,一位牧羊人在瓜達盧聖瑪利亞修道院佩河流附近偶然發掘出了瓜達盧佩聖母塑像,之後,人們就開始決定建造一個小教堂,目的只是用來

聖瑪利亞修道院聖瑪利亞修道院

儲備這尊塑像而已。小教堂建造之後不久,國王阿方索六世統帥的軍隊在1340年的薩拉多戰役中,由於受到了聖母神靈的庇護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於是國王阿方索六世正式宣布這個修道院為皇家神殿,從而這個最初的小教堂由於不斷的擴建,日益發展成為聲明卓著的大教堂。在以聖耶羅姆命名的447年里,這個修道院在西班牙境內一直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不僅如此,它還是所有的基督教國家的修道院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修道院。1492年,隨著新大陸的發現,瓜達盧佩聖母的信徒們也開始匯集在一起,成為殖民地化和推翻南美洲的重要里程碑。在同一年,天主教統治者收復伊比利亞半島,並將穆斯林軍隊驅逐出去,這件事同樣與這座修道院的命運休戚相關。

建築物本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並展現了數世紀以來建築歷史的演化發展情況。遺址所處的自然環境為這些華麗的建築精品創造了一個美不勝收的背景,從而為這些建築物格外增添了幾份妖嬈和美麗。

藝術價值

藝術創作

義大利,繪有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最後的晚餐》和教堂,文化遺產,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修道院和教堂始建於1463年,15世紀末由布拉曼特重修,聖瑪麗亞修道院牧師住宅的北牆上有達·芬奇於1495年至1497年間創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幅作品標誌著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繪有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油畫的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位於義大利倫巴底大區米蘭市聖瑪麗感恩廣場內。198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聖瑪麗亞感恩修道院和教堂是米蘭建築師索拉里兄弟於1463年開始修建。後來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想在教堂安置自己和妻子之墓,準備擴建修道院。達文西被這個計畫所吸引,同期抵達米蘭還有另一位文藝復興大師和建築家布拉曼特,他們聯手使米蘭這座充滿中世紀傳統氣氛的城市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地一個典範。他們把教堂後部的半圓頂穹窿拆除,改建為一個高大的聖壇。另建有餐廳、聖器室和方形迴廊。而達文西則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文西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託達文西畫的。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這一題材在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上都難以把握。達文西主要在當時的繪畫透視技法中融入處於萌芽的巴羅克藝術一些因素,建立一種由上而下展開的穩定型構

《最後的晚餐》《最後的晚餐》

圖。他明顯地把主題人物表現出來---門徒聚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樣化:巴多羅邁雙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得列的手呈現懷疑,彼得轉身時手握餐刀,猶大緊攥的手中握住賞錢,約翰清白的手,耶穌攤開的手,多馬豎指發問,大雅各張開雙臂,像在進行辯解,非利捫心自問表白的手勢,馬太、西門和達太相互問詢,顯得無辜的手伸向基督,他們雖然姿勢各異,但是面向中央基督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動感,背景和遠景描繪色調比較暗淡,只有基督與門徒群像明顯浮現在畫面上。

在畫的內容上達文西所表現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慶祝逾越節場面,而是基督告訴門徒,那夜他們中有一個人將要出賣他(馬太福音26章22節)時大家的反應。在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之際,這幅畫顯露出各人內心深處的靈魂。每個人都在問"是我嗎?"他們的反應通過持續不斷的運動,向基督身上流去又從他身上流走,但總是集中回到他的身上。使徒自然形成3人1組共4伙人,在運動與反運動的漣漪中集聚在一起。以前描繪最後晚餐的畫,一般是把猶大單獨安排在和別的門徒對立餐桌的那一邊,他把猶大放在眾人之中,甚至靠近耶穌,以使主題更戲劇性:我身邊的人要賣我。這幅畫與其說是從肉體,不如說是從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陰影籠罩的一人,而且他從基督面前強烈地向後退縮。《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有個特點是,所有人物都沒有聖光,強調的是現實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連耶穌頭上都沒有聖光,達文西只用透視法,讓耶穌成為中心,用視窗之光取代聖光,並使猶大背光置身於黑暗中。可以說達文西透過這幅畫,發

聖瑪利亞修道院聖瑪利亞修道院

揮了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據以反叛前時代的主題"人生與人性"。哥特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初期,畫家們仍受中古繪畫觀念的影響,將耶穌與馬利亞描繪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質包括痛苦、哀傷、驚懼等等,全淡化到難以察覺,甚至身體都輕飄飄,仿佛是個靈體。而文藝復興晚期,卻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將耶穌的人性特質凸顯,直到難以察覺他是神的兒子。

藝術價值

《最後的晚餐》另一個絕妙的地方,在於基督背後的窗,在牆壁上創造了一個通向消失點的平衡框架,這個消失是在基督身後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暈塗法緩和這種嚴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動感又進一步緩解。同時由於在高處描繪打開的窗戶,所以室內的氣氛自然偏重於上方,讓仰望觀賞的人不致有沉重的壓迫感。而且視窗透射進來的光線,正好強調出坐在窗戶前面的基督的臉孔具有相當於後光的作用,這都是達文西針對餐廳空間所作的處理的技巧,這正是體現了人類創造力的傑作之一。《最後的晚餐》花費了達文西四年的心血,他開創了西方文藝復興的嶄新境界,並成為與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拉斐爾《雅典學院》並稱的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三大傑作之一。

壁畫現狀

在1652年,僧侶為了擴大門洞,把畫中央人物的腳部都挖聖瑪利亞修道院去了一塊。1796年,拿破崙一世軍隊侵占米蘭,把食堂做了馬廄,士兵把壁畫中的人物頭部作為拋擲石塊比賽的目標。由於達文西選擇材料不當,畫面沒有打底就直接將顏料塗在乾燥的壁面上,所以在壁畫完成之前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之後再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殘和現代空氣的污染,畫面已經損壞剝落,加上二次大戰以後因修復工作不力所留下的痕跡,壁畫《最後的晚餐》已經慘不忍睹。而這幅傑作仍保存20多幅臨摹本。其中最佳的一本奧喬納臨於1510年,與原作少有差異,現存於巴黎羅浮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這幅名畫,於20世紀90年代組織的搶救工作已經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