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嶺

聖女嶺,又名神女嶺。地處六萬大山南麓,海拔800餘米。為廣西境內最古老的茶樹林。

簡介

聖女嶺,又名神女嶺。據清道光年《博白縣誌》載:“神女嶺在縣北五十里,綠珠少時常至此,墜樓後於是嶺顯靈,鄉人因名神女嶺。
該嶺地處六萬大山南麓,海拔800餘米,為博白縣雙鳳北境最高峰。終年雲霧迷漫,在山頂上遊覽,如置身九霄雲外,令人飄飄欲仙。居高往南遠眺,只見南流江水滾滾東去,煙波霧氣,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嶺之巔屹立著一花崗巨石,北側有洞,洞中有潭,泉水從石罅間淌出,水質清冽,終年不涸。村民稱之為“神水“。相傳綠珠常到此採茶放牧,有時登上巨石史吹笛。綠珠18歲那年被西晉荊州刺吏石崇為採訪使時以十斛珍珠聘娶帶回洛陽“金谷園”。不久,時逢“八王之亂”,適石崇在政治鬥爭中失敗,政敵中書令孫秀率兵圍金谷園,強行指索綠珠,為崇所拒。孫秀在趙王倫面前誹謗石崇,唆使將石崇殺害,綠珠忿然墜樓身亡。傳說綠珠化一白鶴飛回故里,飛落在聖女嶺的巨石上,鄉民感到十分驚奇,便紛紛登山圍觀,一長者指著白鶴驚呼:“啊!她就是綠珠!她就是綠珠!”話音剛落,只見白鶴長嘯一聲,化為一縷七彩煙霞,光芒四射,騰空而起,頃刻消失於聖女嶺雲霧之中。後來,鄉民為紀念她,便在巨石南側依石修建了一座寺廟,名為“聖女廟”,以紀念之。
舉目往北遠望聖女嶺北麓的古茶林,雲遮霧掩,朦朦朧朧,充滿了幽邃莫測的神秘氣氛。這片老茶林,茶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大的茶林樹直徑為42厘米,高6.7米,為廣西境內最古老的茶樹林。據專家品嘗,具有福建福鼎名茶的特色。相傳明末闖王李自成兵敗後,李定國率一支福建籍的軍隊保駕李自成的母親南逃駐此,士兵將茶種播種此嶺,成為今天的“聖女嶺茶林”。然而,李自成之母卻壽終於聖女嶺不遠的一個村莊裡,該村因此而得名為大壽堂。大壽堂至今尚有“王母廟”,以及“老鴉頭”“字中有字”等神秘石刻等古蹟,是尋幽訪勝的好去處。

聖女嶺上 廣西最古老的茶樹林

博白雙鳳鎮大田村聖女嶺上,生長著一片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樹茶林,自生自滅卻生長旺盛。經專家考察,認為古樹茶品質上乘,香氣獨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廣西區內的同類品種。
一直以來,古茶樹都是無主的茶樹。直到改革開放後,村民們分山嶺,分得山嶺範圍內的古茶樹,就是自家擁有的茶樹。
每年的清明前後,是古茶樹生長旺盛、茶葉鮮嫩的時段,村民們便開始忙碌採摘茶葉,然後加工,帶到集市上賣。村民李宗生,是村里目前擁有古茶樹最多,而且賣茶葉最有名的人。
據李宗生回憶,他的祖父輩從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賣茶葉。他五六歲的時候,就常常跟著爺爺,背上一個小竹籮筐,爬到聖女嶺上採摘茶葉。在幾米高的古茶樹上,他就像一個小猴子,動作敏捷地爬上爬下,採摘新鮮嫩綠的茶葉。兩天的時間,才能采完一棵樹上的茶葉,一般都有十幾斤。
每逢圩日,爺爺便帶上加工好的茶葉及部分生茶,拿到雙鳳鎮上去賣。起初,他賣的價格和其他的商販一樣,但是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的茶葉無論是外形,還是顏色,都比其他商販的要好,到自己攤位問津的客人也比較多。他泡喝其他商販的茶後,發現自己的茶葉,泡出來的味道與眾不同,入口時平和清淡,隨後開始生甘回津,讓人回味無窮,於是他大膽地把價錢提高。
“你的茶葉怎那么貴?”很多問津的買家,聽到高於別家的價格後都被嚇跑了,移步到別的商販攤位,而爺爺卻不緊張也不挽留。小小年紀的李宗生,看著來了又走的買家,很是疑惑爺爺的做法,後來發現,有些買家走了一遭,最終又回到爺爺的攤位,“你這價錢能少一些嗎?”跟爺爺討價還價起來。但是爺爺並不肯讓步,一分都不肯少,“一分錢一分貨,你想要就買。”不少買家最後向爺爺妥協,乖乖的交錢提貨。
“儘管價格比別人高,但爺爺的茶葉生意很好,圩日裡總是供不應求。”憨厚的李宗生笑著說,在爺爺賣茶葉年代,曾經有梧州茶廠的人,聽聞古茶樹有名,而特地進村拍攝古茶樹的相片。
從小耳濡目染的李宗生,在八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製作茶葉的那套工序。賣茶葉雖然不是他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一個季度下來,也能賺好幾百塊錢的家用。他賣了30多年的茶,如今只要有人進村買茶,都會找他。
聖女嶺的優美風光,讓不少外地人進來賞玩。曾經有一群從欽州慕名而來的遊客,在遊歷聖女嶺時,聽說這裡古茶樹泡的茶非常好喝,於是他們進村詢問村民,想購買一些茶葉,村民告訴他們,李宗生的茶葉賣得最好,一路上他們問路找到李宗生的家。
十幾個人一下子全湧進李宗生的家,讓他頓時應接不暇。他用自己做的茶葉,泡了一壺茶給他們品嘗,有幾個愛喝茶的人,喝了古茶樹泡的茶後,讚不絕口,當場就說要買一些帶回去。
李宗生雖然賣茶葉生意,但是他很好客,平時會贈送親朋好友一些,對第一次上門品嘗和購買的客人,他也不收錢。他把打包好的茶葉,交到他們手上時,說:“來的都是客,你們就帶些回去吧。好喝的話,下次買再給錢吧。”
遊客們帶著茶葉,興高采烈地離開了。第二年的時候,有幾個遊客,果真特地過來購買他的茶葉,之後每次都是買幾斤帶回去,成為他的熟客。
“我很少過問顧客的名字、身份,但是有不少的人向我買茶葉時,說他買來是送人的。”李宗生告訴記者,他家裡收藏了一些40多年的老茶葉,當初他製成茶葉後,裝在竹筒里封好,掛在煙囪內,爐灶里排出的煙可以烘乾茶葉,讓茶葉長久不潮濕。保存得越久,泡的茶就越好喝,每當有客人來購買茶葉,或者招待親朋好友時,他就拿出來泡茶,三斤多的老茶葉現只剩下幾兩了。
雖然古茶樹歷史悠久,但村民並不認識到其價值,依舊讓它們天生天養,沒有任何保護和管理措施。九十年代,茶葉市場不樂觀,很多茶商虧本,很少收購茶葉,於是古茶樹上的茶葉,逐漸在樹上老去。茶葉變得不值錢了,古茶樹對村民們而言,無異於普通柴木,又恰巧當時種八角特別值錢,於是很多村民都把自家的古茶樹砍掉,用來種八角,茶樹則用來當作柴火燒。
“現在古茶樹主要分布在聖女嶺上,其他山嶺的幾乎都砍完了。”村支書李耀榮告訴記者,古茶樹名聲開始走出鄉鎮,是在90年代中期以後,鎮裡通向村裡的黃泥土小路擴展,車輛可勉強通行,陸續有人進村考察古茶樹,逐漸地也有媒體進村採訪、報導古茶樹。
在2005年,有玉林城區裡的人進村購買古茶樹,一棵40元左右的價錢。於是有些村民就答應買家,把自己家的古茶樹連根拔起。有一戶人家賣了30多棵古茶樹,加上採挖的工錢,一棵古茶樹他可以賺到一百多元,當時他就有三千多元錢收入囊中。
看著別人眉開眼笑地數錢,李宗生並不眼紅。他自家也有幾十顆古茶樹,生長在聖女嶺山上,棵棵都很高壯,5、6米高,很招買家的喜歡。曾有來自桂平縣的買家,找他洽談,欲購買他的古茶樹,但是他堅決地拒絕了。買家沒想到,這個黝黑老實的李宗生,拒絕的態度堅定,根本不為那幾千元錢所動搖,最後只能放棄,而去購買其他村民的古茶樹。“古茶樹是祖輩留下來的,給多少錢我都不能賣。我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賣掉這些茶樹,再說了,每年我都可以靠這些古茶樹賣茶葉,賺到一些錢。”
今年9月份,有雲南省茶科所、廣西茶葉協會等專家,聞訊前來考察聖女嶺的古茶樹,認為古樹茶品質上乘,香氣獨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廣西區內的同類品種,具有開發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村里人都開始意識到古茶樹的價值了,決定不再砍伐茶樹。“那些賣掉古茶樹的人,後悔都來不及了。”李耀榮說,雖不砍古茶樹了,但部分古茶樹畢竟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很多都慢慢地枯死了,不得不砍掉當柴燒。
在聖女嶺山腳下,,一些古老的茶樹,根部被蟲蛀,樹幹開始腐爛乾枯,那些木屑就像蟻窩邊鬆散的泥土,仿佛用手輕輕一掰,樹幹就可以被折斷。但是旁邊也長著一叢叢矮小卻綠油油的茶樹,樹上已經掛滿了結實的茶果,李耀榮笑著告訴記者:“這些小茶樹是古茶樹最新一代的子孫了,看到它們就像看到了希望!”

綠珠的傳說

綠珠,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三百年。《唐宋傳奇集・綠珠傳》載:“綠珠者,姓梁,白州博白縣人也。綠珠生雙角山下,美而艷,善吹笛。”古時廣西一帶屬百越之地,越地民俗以珠為上寶,生女稱為珠娘,生男稱為珠兒,綠珠之名由此而來。而綠珠的故里,就坐落在博白縣境內南流江邊的一個名叫綠蘿的村子裡。
那天,我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驅車從博白縣城出發,沿著九九八十一彎的充栗水庫行駛,不到一個小時,即到達博白縣雙鳳鎮筆架山下的綠蘿村。綠蘿村位於博白縣城的西北部,四面環山,乃六萬大山腹地,莽莽蒼蒼,就像一條巨龍從北而南迤邐而來。高矮不一的山丘,或遠或近,青青翠翠,我們到達時正有薄霧繚繞,恰似美人身上的白紗,隨風氳氤,山色黛綠,曼妙之至。綠蘿村很靜,水泥磚混結構樓房和泥磚房屋錯落其間,村子的周圍種著許多竹子,於寧靜中更增添了幾分清幽。
對於我們這幾個不速之客,村民們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一位七十多歲的大伯欣然帶我們去探訪有關綠珠的古蹟,不久就有很多村民圍了上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著有關綠珠的故事。在閒談中,我們了解到,村子裡除了嫁來的婦女外,其他的人都姓梁,現在約有二百多人,正好證實了《唐宋傳奇集・綠珠傳》里記載的文字的真實性。
對於綠珠的身世,可以說是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傳說,女媧娘娘補天的時候,不慎從天上掉下一塊石頭,石頭在大地砸出了一口七眼的井,井裡盛開了一朵蓮花。蓮花朝浮暮沉。綠珠就是因為她的母親按照神人的指點,吃了蓮花之後才生下來的。帶著這些神奇的色彩,綠珠自出生以後,不但聰敏而且漂亮。
西晉太康年間,荊州刺史石崇在任交趾採訪使的時候驚聞綠珠才色之名,登門強娶,綠珠之父為了難倒石崇,提出要十斛明珠的代價,石崇為了綠珠,一笑萬金,不僅兌現了明珠,還在當地為她修建了宮園。迎娶之日點了一萬支蠟燭,榮耀一時。
綠珠被石崇帶回洛陽。臨走時候,綠珠為表示自己的眷戀之心,流淚對送行的鄉親說:“生生死死南流人!”
在洛陽,綠珠集石崇眾姬妾恩愛於一身。然而綠珠心中掛念的是嶺南的父老。石崇為慰鄉情,在花園中建築百尺高樓,名謂望鄉樓,以便綠珠在樓上可以南望故鄉。
綠珠的美名驚動了洛陽宰相司馬倫的部下孫秀。孫秀讓石崇獻出綠珠,遭到拒絕後,惱羞成怒,設計謀害石崇,帶兵攻進花園,兵臨綠珠望鄉的高樓下。石崇知大勢已去,對綠珠說:“我因你獲罪,奈何?”綠珠流淚道:“妾當效死君前,不令賊人得逞!”當著賊人之面從樓上跳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綠珠墜樓的故事。綠珠的貞節和不畏強權的烈氣,因此也贏得了後人的欽佩。
珠死了,但博白的父老鄉親們卻記住了綠珠臨走時留下的話“生生死死南流人”。傳說,綠珠死後變成一隻白鶴飛回南流江,於是鄉親們在南流江邊給綠珠立了祠堂。現在,我們所見的綠珠祠就是歷經戰火重新修建的,祠堂很簡陋,進門是一塊照壁,照壁後面就是供奉綠珠香火的小廳。
至於有關綠珠的其他古蹟,至今已經很難尋覓。最有名的便是綠珠井,傳說喝了井裡的水,生下的女孩必多美麗。綠珠死後,村人哀惜不已,後來有人認為出美女太多不是好事,就用巨石把井口封了。綠珠井的大概位置,一些村人還能說出,但早已湮沒,我們見到的,只有那厚實的黃土和萋萋的芳草了。而綠珠的故居,也早已蕩然無存,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村民修建的水泥磚混結構樓房。唯一可供追思的,僅有村頭那棵龍眼樹下的幾塊大石頭,傳說是綠珠經常來梳妝的地方,又叫梳妝石。
也許正因為綠珠的貞節和不畏強權的烈氣贏得了後人的欽佩,因此有關她的故事也成了我國歷代文人吟詠的話題。唐代詩人杜牧,就寫了一首題為《金谷園》的七言詩,詩曰:“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詩中的“墜樓人”,寫的便是綠珠。另外,唐代詩人崔郊,在《贈去婢》中也寫道:“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據唐末范攄所撰寫的筆記《雲溪友議》記載,元和年間,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美麗,與崔效互相愛戀,後卻被賣給顯貴於�。崔郊念念不忘,思念日增。一次寒食,婢女偶爾外出與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贈去婢》。後來於�讀到此詩,立即召見崔郊,握手說:“‘蕭郎是路人’是公作耶?何不早相示也!”於是讓崔郊把婢女領去,這事被傳為詩壇佳話。
到了現代,騷人墨客們吟詠綠珠的詩詞中,影響最大的當推陸川籍詩人呂集義先生寫的一首詩。1962年,呂集義先生訪綠珠故里後,寫了《博白訪綠珠故里》一詩:“恩怨端憑一死明,女兒身事可憐生。從知戴翠穿羅日,別有離鄉背井情。台榭早同金谷盡, 江村猶以綠珠名。千年換了人間世,遺恨都隨逝水傾。”詩成後,郭沫若、鄧拓等詩人紛紛唱和,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區內外和詩者達四百多人,後來還編輯成《綠珠唱和集》一書,成為詩壇盛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呂集義先生因綠珠唱和詩,被指為“廣西最大的牛鬼蛇神”,在廣西首先被打倒,備受折磨,這是題外話了。
聽了村民介紹的綠珠故事後,再加上原先對綠珠的了解,我不知道石崇和綠珠之間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也不知道兩人之間到底有沒有存在真正的愛情。因為,綠珠原先並不認識石崇,更談不上什麼愛慕了。石崇憑藉著自己手中大權在握,通過強硬的手段獲得了綠珠。不過,有一點卻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石崇對綠珠的感情並不虛假,從迎娶之時乃至婚後的一切,他都是深愛綠珠的,以致兵臨樓下,他也堅決不把綠珠獻給孫秀。而綠珠呢,面臨被人俘虜、再為人妻的生死關頭,卻敢於為情殉身,樓頭上那輕盈的麗影一躍,那種對愛情的忠貞不一的執著,難道說她對石崇就沒有產生過任何愛意?
從博白的綠珠,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所寫的《杜十娘》。綠珠的身世頗似杜十娘的身世,前者樓頭上的輕盈一躍,後者船頭前的毅然投身,竟然是這樣的相象!不過,值得綠珠慶幸的是,她要比杜十娘幸運得多了。杜十娘與綠珠一樣,被有錢有勢的李甲所包養,但李甲並沒有像石崇那樣為了自己的心愛之人不畏權貴淫威,即使到了生死關頭也堅決不把綠珠拱手相讓,反而是因為區區錢財就把願意跟他白頭偕老的杜十娘給賣掉了!難怪,當杜十娘知道這一訊息後,會悽然地站在船頭前,面對蒼茫大江,絕望無比地跳了下去。
??如今,不管是綠珠,還是杜十娘,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她們對愛情的那種執著,那種貞烈,卻讓人們銘記了一代有一代,流芳千古。尤其是綠珠在樓頭上的輕盈一躍,如果與杜十娘在船頭前的悲決投江相比,她的死就多少有些值得了――至少,她還有一個至死不渝地愛著自己,並為自己願意付出一切的男人,這一點無疑要比杜十娘幸運千萬倍了!
往事愈千年,南流江悠悠。當我們辭別綠蘿村時,前面的雙角山一如從前那般黛綠,好像這裡不曾發生過如此幽怨的故事似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