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茌平縣

聊城市茌平縣簡介

縣城及歸屬的演變
茌平古為夷地。夏、商屬兗州,西周屬齊國,秦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今樂平鎮教場鋪村西北金牛山)之平陸,故名茌平。
茌平自秦置縣以來,隨著黃河的多次改道,曾三移縣城,數易歸屬。
自秦朝設定茌平縣,一直到東晉初年(公元318年)五百多年的時間裡,縣城設在今韓集鄉的高垣牆村。
自東晉初年(公元318年)到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二百多年的時間裡,縣城遷至今樂平鎮的土城村,又稱鼓城,布鼓城,陽城等。
公元551年至公元581年,茌平縣併入聊城。
從隋朝開黃初年(公元581年)至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縣城設在今杜郎口鎮駐地杜郎口村,名興利鎮。
公元634年至公元1130年,茌平縣再次併入聊城。公元1130年(金朝天會八年),偽齊皇帝劉豫復置茌平縣,建縣城於今址,一直延續至今。
元、明、清朝茌平均屬東昌府管轄。民國二十六年隸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2月日軍侵入茌平,國民黨縣政府流亡。1940年元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1945年九月茌平解放,屬冀魯豫區第六專署(運東專署)。1949年8月屬平原省聊城專署。1952年12月歸山東省聊城專署。現屬聊城市。
行政區劃演變
茌平秦置縣後,下設鄉、里,自漢到元沿用。元代分五鄉,明洪武分9里,清宣統年間分7區,領42里。1933年分七區,轄282鄉、鎮,588村。1940年1月抗日民主縣政府成立後轄七個區,1945年解放後仍7個區。1947年6月劃為12個區,1949年10月並六區,包括城關、廣平、卅里舖、杜郎口、馮屯琉璃寺。1956年3茌博合縣,琉璃寺區劃歸高唐,西南十六村劃歸聊城縣後,設9區,有城關、博平、韓屯、菜屯、賈寨、楊屯、卅里舖、杜郎口、馮屯。1958年1月撤區並鄉,設21鄉;9月並為11個公社;12月東阿北五社(古官屯、陳集、高集、牛角店、銅城)併入,為16個公社。1961年6月東阿五社回歸,餘11社。1962年12月改為11個區,有城關、博平、韓屯、菜屯、賈寨、楊屯、廣平、卅里舖、杜郎口、馮屯、胡屯54個公社。1971年2月撤區,設19個公社,新增王老、赫集、韓集、趙官屯、丁塊、溫陳、肖莊、洪屯八社,轄76個管區。1984年8月將社改鄉、鎮、縣轄茌平、博平、馮屯、樂平鋪、菜屯、杜郎口等6鎮(杜郎口1996年撤鄉改鎮),趙官屯、韓集、廣平、丁塊、大桑、楊屯、洪屯、賈寨、肖莊、韓屯、張營、溫陳、胡屯、王老、赫集、孫橋等16鄉,804個行政村,1054個自然村。2006年,茌平縣轄振興、信發2個街道辦事處,博平、馮屯、樂平、菜屯、杜郎口、韓屯6鎮,胡屯、廣平、韓集、肖莊、洪屯、賈寨、楊屯、溫陳8鄉。2010年廣平鄉,韓集鄉歸屬聊城,溫陳撤鄉設辦事處,胡屯撤鄉設鎮,現茌平縣有3辦事處7鎮4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