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稃草(原變種)

耳稃草(原變種)

產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生於海拔500-600米的林下、山谷和濕潤的田野路旁。中南半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基本信息

簡介

5a.耳稃草(原變種)
var.patula
多年生。稈叢生,直立,高60-130厘米,無毛,節具短毛。葉鞘具脊,多聚集於基部,無毛或疏生柔毛,鞘頸密生短毛;葉舌膜質,長0.2-0.5毫米,具小纖毛;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扁平,急尖或漸尖,長15-60厘米,寬4-9毫米,兩面均生疣基長柔毛或下面無毛,邊緣微粗糙。圓錐花序疏鬆開展,長15-40厘米,主軸具棱,粗糙,分枝硬直,上升或伸展,長達12厘米,基部者多3枚簇生,向頂端孿生或單生;小穗狹披針形,長4-4.5毫米,基部被1圈短毛;兩穎等長或第一穎稍短,先端漸尖至具短尖頭,稀第二穎具長達2毫米的短尖,具3脈,脈上粗糙;外稃與穎等長,質較厚,成熟時呈棕黑色,無毛,具3脈,先端。漸尖具芒,芒細弱,稍粗糙,長7-10毫米;內稃膜質,稍短於外稃,近基部邊緣具耳,耳以上至頂端具軟柔毛;花葯長約1.5毫米。花果期8-12月。
Santos在Nat.etAppl.Sci.Bull.10:102-103.1950.還記載有數變種及變型,除大穗耳稃草外,其它一些變種或變型與原變種區別不大,但因未見到模式標本,故暫譯其原文如下:1.產海南的海南耳稃草(擬)G.patulavar.hainanensisSantos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葉鞘脈間向頂端有短柔毛,葉片兩面疏生柔毛;小穗長4:7-5毫米。2.產廣西的擬海南耳稃草(擬)G.patulavar.hainanensisf.similisSantos與海南耳稃草的區別僅葉鞘脈間無毛。3.產廣西的斑毛耳稃草(擬)G.patulavar.partitipilosaSantos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僅為葉鞘基部脈間有柔毛,葉片下面疏生柔毛。4.產廣東的勁直耳稃草(擬)G.patulavar.strictorSantos僅葉鞘脈間向頂端有短柔毛,葉片背面疏生柔毛;小穗紫色,長3.7-4毫米。5.產廣東的中華耳稃草(擬)G.patulaf.sinensisSantos僅葉片背面疏生柔毛與原變種有區別。台灣產的銳穎葛氏草G.acutigluma(Steud.)Ohwi.根據台灣植物志5:494.1978,及台灣的禾草429.圖110.1975的記載,均在本種範圍內,但因未見到模式標本,故未予歸併。H.Handel-Mazzetti於1936年在Symb.Sin.7:1296頁上將G.patula(Munro)Benth.作為G.barbulata(Nees)Merr.(MiqueliabarbulataNees)的異名,但有人認為G.barbulata應是G.strictaBrongn.的異名,因未見到後二者的模式標本,故均暫作存疑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