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內耳中的橢圓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種感受直線加速度的結構,稱為囊斑。它的表面有一層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鈣的結晶,稱其為耳石。在某些情況下,例如老年性的衰老、內耳供血不足、迷路震盪、中耳炎、耳部手術和前庭動脈前支阻塞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橢圓囊的囊斑發生蛻變,導致耳石脫落。
半規管是一個負責管理平衡的裝置,當人改變體位時,半規管內淋巴液(俗稱耳水)的流動方向也會相應改變,從而傳遞信息給平衡神經來調節人體平衡。而耳石脫落後,會直接影響淋巴液的流動,給平衡神經提供不正確的刺激信息,平衡神經對這些信息不勝負荷,就可能引發眩暈。因此,也叫做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症只是簡單的叫法。
病因
耳石的大小只有20~30微米,這些灰色的微細碳酸性物質,黏附在內耳中的前庭內,主要功能是讓人體感應直線加速度。耳石老化、人體過度疲勞、頭部外傷等是造成耳石脫落的是最常見原因。此外,供應橢圓囊的血管阻塞、中耳炎、噪音、藥物中毒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耳石脫落。
臨床類型
根據迷路結石的存在部位分為上半規管型、後半規管型、外側半規管型及混合型4種類型。
臨床症狀
耳石症的臨床表現有5個特徵:
(1)潛伏期:頭位變化後1~4秒鐘後才出現眩暈;
(2)鏇轉性:眩暈具明顯的鏇轉感,患者視物鏇轉或閉目有自身鏇轉感;
(3)短暫性:眩暈在不到1分鐘內自行停止;
(4)轉換性:頭回到原來位置可再次誘發眩暈;
(5)疲勞性:多次頭位變化後,眩暈症狀逐漸減輕。
診斷
耳石症的診斷完全依據於典型的臨床表現和Dix-Hallpike測試結果陽性。Dix-Hallpike測試:患者坐於檢查台上,在檢查者幫助下迅速取仰臥懸頭位,並向一側偏45度,PC-BPPV者,頭轉向患側時經數秒潛伏期後出現短暫眩暈和垂直鏇轉性眼震,反覆試驗有疲勞性。
當然以上最典型的臨床表現,也有的作者這樣描述:某一頭位誘發的短暫(持續數秒至數分鐘)突發性眩暈和眼震,病程為數小時或數天。從頭位到位置眩暈發作和眼震出現有數秒鐘的潛伏期。可伴有噁心、嘔吐,但一般無聽力障礙和耳鳴。無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緩解期可無任何不適。
治療
耳石症的治療有手法復位、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以手法復位為首選。
簡單治療
取仰臥垂頭位,向患側轉45°,臉朝上,頭及軀體向對側轉動,直至臉朝下,頭位與中線成45°,與原仰臥位成135°,保持每種頭位6~20秒,然後坐起,治療過程中用50Hz振動器放於患側乳突後。上述方法堅持用上10---15天,會有一定的效果。
手法復位治療
手法復位分為:Epley法、Semont法、Lempert法、Kim法和Brandt-Daroff習服練習。手法復位治療就是醫生根據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給予不同復位治療,通過改變患者頭部位置,讓脫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來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經末梢,自然也就不會頭暈了。
耳石症手法復位一般一次見效,個別患者需要多次復位才能治癒。一般門診治療即可,個別需住院多次復位。患者復位時會誘發眩暈,偶爾會發生嘔吐(需有家屬陪同),但一般持續時間短暫,無明顯不良後果。復位成功後需休息半小時後再離開,並禁忌開車。復位後三天內最好避免平臥。建議睡硬板床,用蕎麥皮枕頭。目前有部分醫院的神經內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該項治療。外地患者如果當地未能確診,或者確診後不能正確復位,也可聯繫到大醫院診治。
嚴重頸椎病、頸椎外傷、頸部動脈夾層、嚴重心臟病的患者需謹慎治療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耳石症手法復位看似簡單,但是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復位,以免發生危險。
藥物治療
耳石症本身藥物治療不能阻止眩暈發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併腦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時給予輸液治療。有的患者合併焦慮、抑鬱、失眠或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給予相應藥物治療,防止耳石症復發。
手術治療
對於確診的耳石症患者,經過反覆治療仍反覆發作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可以選擇手術治療。
注意鑑別
1、耳石症由於多在頭位變動的時候產生,而且現在伏案工作的人群增多,所以很多患者一拍頸椎片都有問題,就容易簡單地把這種眩暈和頸椎病畫上等號。所以眩暈患者一定要到耳鼻喉科檢查一下。
2、此病雖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診於神經科,易誤診為高血壓。耳石症患者即使能到耳鼻喉科就診,也很容易被誤診為耳水不平衡。耳石症患者的眩暈與耳水不平衡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因為耳石症患者只是在頭部傾向某一方向時感到眩暈,而且持續時間不過數十秒。耳水不平衡的患者除了眩暈外,還會出現弱聽、耳鳴等症狀,看到物體時眩暈會更明顯,而且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分鐘甚至一天。 6]